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二月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二月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2008-02-05

环境资讯:

1、中新网:  目前中国2.5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

2、水利部:  长江委积极应对流域水资源保护新形势

3、《财经》杂志: 环保:赋权势在必行

 

地方信息:

4、京华时报: 北京拟建奥运供水保障小组

5、海南经济报: 海口:全年环境质量保持全国一流

6、北京青年报: 31年未见奇景重现 西湖结冰

7、新华网:  林业厅提前道歉露出“狐狸尾巴” 

8、中国环境报: 山东淄博:五年环保四项指标达100%

 

气候变化:

9世界新闻报: 气候专家解读全球雪灾:气候变暖是大背景

 

环境时评:

10、南方都市报: 特大雪灾呼唤“气候觉醒”

11、大江时报:  我们还有多少草原和森林

12、光明网-光明观察:  鉴别2008年初冰雪灾害的自然因素与人为作用

 

 

 

1、目前中国有2.5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

来源:中新网 200825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8706

记者从国家水利部获悉,目前全国仍有二点五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严重威胁农民身体健康。今年中国计划解决三千二百零五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据悉,“十五”期间,中央安排国债资金及地方政府投入和群众自筹共投入二百二十二亿元,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使六千七百多万名农民告别了缺水困扰,成为近年来水利工作的亮点之一。但水利部统计显示,目前全国仍有二点五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严重威胁农民身体健康。

水利部部长陈雷说,二00六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审议《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时,明确要求将原定每年解决一亿人饮水安全问题的目标提高到一点六亿人,用十年时间解决现有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二00七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规划确定“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投资六百五十五亿元,解决一点六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陈雷表示,为了让农民早日喝上安全水,今后水利部将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加快前期工作进度,选好供水水源,定好工程形式,合理确定规模,优化工程布局。同时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管理办法,加强监督检查,推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确保工程进度、质量和资金安全。

2、长江委积极应对流域水资源保护新形势

来源:水利部200825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8712

本站24日讯(通讯员 李真)22日,记者从长江委水保局了解到,当前长江水资源保护面临难得的机遇,党和政府对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高度重视,同时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面临的挑战也十分严峻。长江委将积极应对流域水资源保护新形势。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洪一平说,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一是废污水排放量有增无减,老的污染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的污染问题又出现了。二是水资源开发利用进入高峰期将给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带来新的压力。一方面,加快长江上游水电开发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需要,但也会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直接和间接、显现和潜在、短期和长期等多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沿江开发活动还可能增加废污水的排放量,加剧水污染的发展,影响水环境安全,有的水工程兴建后还可能影响到水体纳污能力。另外,气候变化也对长江水资源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2008年,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将从重点工作入手,进一步推进水行政管理。第一,依法推进入河排污口和水功能区的规范管理。积极探索与环境保护部门的协同机制,提高入河排污口设置同意的约束力,并将继续组织对长江干流53区的入河排污口进行核查。第二,努力推进流域水资源保护法规和行政体系建设。将继续开展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前期工作,起草完成水功能区管理、入河排污口管理、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等流域配套法规。第三,加强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工作。组织编制或完善部分省界缓冲区、三峡水库、丹江口库区、陆水水库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预案,初步建立预案体系。第四,进一步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监察队伍建设,强化监督工作。除加大对重点区域的水资源保护监察力度外,还将对流域内重要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和主要取水户的退水情况进行全面清查。

在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中,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将完成长江流域生态与环境敏感区保护研究等一系列规划研究工作,全面开展洞庭湖、鄱阳湖、等重要水域的保护规划和流域地下水保护规划等工作,同时还将开展全国饮水安全应急监测规划编制工作。

在水质监测中,2008年,将继续组织开展流域内以省界水体等重要水域和重点水功能区为重点的水质和水生态监测工作。对“水华”问题突出的水域继续开展专项调研,并积极推进自动监测、遥感监测和生物监测等,加强系统观测和监控。

在继续开展流域水域纳污能力核算工作中,完成丹江口库区和长江干流水域纳污能力核算研究,提出限制排污问题意见,继续开展并完成部分重要支流水域纳污能力核算研究,提出限制排污问题意见。

3、环保:赋权势在必行

来源:《财经》杂志2008-02-05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685881202173947_1.shtml

   在“大环保”的架构中引入“依法赋权”理念,同时须借助媒体等公民社会的力量

  “警钟为水而鸣”?

  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环境日历”充满了水的酸涩和忧伤——太湖、巢湖两大淡水湖蓝藻爆发,大大小小多起水污染导致水源中断。

  决策层不可谓不关注。新的饮用水卫生标准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订加速,总理温家宝更是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以及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保障饮用水供应对于整个民生的重要性。对于中国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获得洁净的水将是良好生存权的最重要保障之一。

  这都是实实在在的进步。但仅有决心和姿态,并不足以消解造成中国环境危机的深层次障碍。要应对中国环境长期性、全局性的挑战,在合理统筹和制衡的同时,对环保监管部门充分赋权已势在必行。(节选)

4、北京拟建奥运供水保障小组

来源:京华时报 2008-02-05

http://news.h2o-china.com/waterresource/traditional/685921202174282_1.shtml

 300名管线巡查员将每天巡查重要地区管网

  昨天,记者从北京市水务系统确保平安奥运部署动员大会上获悉,为确保奥运期间的供水安全,北京市水务部门将成立奥运供水保障小组,对全市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的水质实行实时监测。300名管线巡查人员将每天对市区、奥运场馆等重要地区的管网进行巡查。

  市水务局制定的平安奥运水安全保障方案要求,市水务部门将以保障奥运水环境安全为核心,提高中心城区、奥运场馆周边及比赛沿线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六环以内的城市水环境质量。同时,奥运中心区及城市中心区水系水体要保持清澈,六环以内其他干支流、奥运场馆周边及比赛沿线村庄排水沟渠要保持整洁,水体不发生水华。

  本市还将设立奥运供水保障小组,300名管线巡查人员每天将对市区、奥运场馆等重要地区管网进行巡查。同时,对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官厅水库等地表水源地,平谷、顺义等地下水源地进行水质实时监测,防治水源地受到污染,确保安全。此外,保障小组还将成立400人的供水抢修队伍,按布点24小时备勤,确保突发事故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及时处理事故。

5、海口:全年环境质量保持全国一流

来源:海南经济报2008-02-05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environment/685911202174181_1.shtml

  记者近日从省国土环境资源厅获悉,2007年,海口市全年环境质量良好,继续保持全国一流水平。

  据介绍,去年,海口环境空气污染指数(API)的平均值为41,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继续保持国家Ⅰ级水平;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声环境质量总体处于良好水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均符合国家标准。

  另外,20071130日,海口市顺利通过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验收组的复查验收,有望成为“十一五”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新考核指标实施后,第一个通过国家复查验收批准的城市。作者:林宇 

6、31年未见奇景重现 西湖结冰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08年02月05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2/05/content_7572410.htm

 

    3日早晨,杭州雪后初晴,气温降至零下3℃以下,西湖出现大面积结冰现象。气候专家说,西湖如此大面积的结冰,只在1977年1月出现过。

    西湖位于杭州市中心,西湖水域由天然岛屿孤山和苏堤、白堤划分成五个相互连通的大小湖面,按面积大小依次为外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和岳湖。

    3日上午9点多,阳光带来不少暖意,但岳湖湖面却被冰块覆盖。据观察,冰层大约有两厘米厚。西泠桥东面的北里湖水域景象壮观。站在西泠桥上,北山路和孤山上树丛茂密,其间点缀着点点白雪;北里湖湖面蜿蜒向东延伸,水域延伸到哪里,冰块也就延伸去哪里,整个画面极像一幅淡雅的水墨山水画。

    著名的断桥景点则呈现奇特景象,这里两面临水,东面的外湖水域碧波荡漾,丝毫没有结冰的痕迹,西面的北里湖水域则凝结不动,寂静无声。

    西湖结冰的罕见奇观引来很多游客拍照留念。“我们是专门来看‘雪西湖’的。”浙江东阳籍陈先生夫妇深知“晴西湖不如雨西湖,雨西湖不如雪西湖”的道理,专门带10岁的儿子来长见识,没想到,还意外见到了“冰西湖”的奇观。(青年时报 陈凯一)

7、林业厅提前道歉露出“狐狸尾巴” 

来源:新华网2008年02月05日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8-02/05/content_7572196.htm

记者4日晚从陕西省政府办公厅获悉,陕西省林业厅就“草率发布发现华南虎的重大信息”2月4日发出《向社会公众的致歉信》。致歉信说,“举行此次新闻发布会,我们既未按规定程序履行报批手续,也未对华南虎照片拍摄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在缺乏实体证据的情况下,就草率发布发现华南虎的重大信息,反映出我厅存在着工作作风漂浮、工作纪律涣散等问题。”(2月5日新华网)

    华南虎照片是真是假,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尽管陕西省林业厅一再声称华南虎照片真实无疑,甚至林业厅一位副厅长拿乌纱帽作为赌注以证实华南虎照片的真实性,也无法让公众放弃对华南虎照片真实性的质疑。就在国家专业鉴定机构介入对华南虎照片鉴定程序且尚无结果的情况下,陕西省林业厅突然站出来向公众道歉,公众不得不又一次提出质疑,无鉴定结果而提前道歉说明了什么?

    无鉴定结果提前道歉,表面看来是聪明之举,因为倘若等鉴定结果宣布华南虎照片是在造假,到那时再道歉就会更被动,更没面子。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在最终鉴定结果没有出来之前道歉恰恰露出了“狐狸尾巴”,这是否说明提前道歉者知道那张照片是张假照片?是否说明提前道歉者在华南虎照片造假问题上是明知故犯?是否说明其行为突破了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鉴定结果公布之日,答案将不言自明。

    同时,我们发现无鉴定结果的提前道歉,不仅毫无诚意,而且混淆视听。道歉中关于“缺乏实体证据”之说,仍在推卸通过宣布华南虎假照片以欺骗公众发现了华南虎的造假责任。人们不由得要问,难道有了“实体证据”,就可以证明华南虎照片不是在造假吗?华南虎“实体证据”与华南虎照片造假完全是两码事。即使陕西省林业厅现在在野外发现了华南虎,并拍到了真实的华南虎照片,也不能由此证明原先那张华南虎造假照片不是在造假,也无法推卸以造假照片欺骗公众的责任。这种毫无诚意的道歉,公众是无法接受的。

8、山东淄博:五年环保四项指标达100%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8-02-05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685861202173745_1.shtml

  山东省淄博市市长周清利在淄博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淄博市今后5年将按照党的十七大新要求,认真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建设生态文明,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据了解,淄博市今后5年将重点抓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生态市建设,具体为四个方面工作目标。一是加快形成促进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实行“一票否决”,努力从体制机制上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完善能评、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分类制定和完善重点产品能耗水耗限额、大型耗能设备能耗限额等指标和标准体系。认真落实差别电价、超标准耗能加价、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等政策,积极探索排污总量有偿使用和流转的管理办法,更多地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企业节能减排。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推广和应用,重点组织实施十大节能工程、3个“节能30项”工程和一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是实施新一轮碧水蓝天行动计划。以建设生态市为目标,以治理结构性污染为重点,深入开展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的污染整治。加大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经过5年努力,使城市污水处理100%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水100%实现资源化利用,区域内被污染的主要水体100%恢复生态功能。全面完成电厂脱硫改造任务,搞好烟气、粉尘、扬尘治理,不断改善大气质量。全面完成中心城区和区县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进一步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依法“顶格处罚”,决不手软!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培育壮大一批循环经济园区和企业。用好被列为全国首批循环农业示范市的机遇,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努力形成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发展方式,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四是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荒山绿化,加快四宝山等重点区域生态恢复,实施孝妇河、淄河干流及沂河、猪龙河、涝淄河综合治理工程。理顺机制,加快鲁山、原山、萌山库区、太河库区生态及旅游区规划建设,规划建设马踏湖湿地公园。积极推进生态镇、生态村建设,力争到201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7%

9、气候专家解读全球雪灾:气候变暖是大背景

来源:世界新闻报2008年2月5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8715

1月10日至今,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遭遇了50年不遇的罕见雪灾,低温、雨雪加冰冻所造成的影响让人们始料不及。与此同时,人们注意到,新年伊始,雪灾天气也席卷了北美、中东和欧洲等许多地区。是什么原因让全球各地雪灾频仍?这究竟是一种巧合,还是有着内在的联系?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气象局的有关专家。

全球各地雪灾频仍

2月1日,美国东部和西部均遭受到暴雪袭击,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的积雪厚度达到19厘米,逾千个航班被取消。伊利诺伊州不少地区的积雪深达30厘米。另一场暴风雪让太平洋沿岸的西北部地区变得难以通行。而在加拿大,60年来最大的暴风雪于去年12月就袭击了多个省份,导致公路关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几百个航班被取消。这种状况至今仍未结束。

其实,从新年伊始,世界各地就一直雪灾频仍。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在1月11日降下了百年一遇的大雪,同一天,大雪还造访了伊拉克邻国沙特阿拉伯北部地区。阿富汗一些地区的积雪竟然达到2米。

在一向干旱的中东国家以色列,受北欧寒冷气流的影响,罕见的大雪也不约而至,北部山区积雪深达几米,约旦河西岸积雪达半米,城市的主要公路关闭。据称,这是中东地区自1964年以来最冷的一次天气。

气候变暖是大背景

那么,全球多个地区为何在短期内同时出现极端天气呢?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诊断预测室的任福民研究员分析,“全球科学家基本公认,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容易频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任福民称,从全球范围来讲,如果在比较短的时间里,频繁发生极端气象事件,可以认为跟气候变暖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极端气象事件发生得越来越频繁,强度上越来越严重。

但需要说明的是,全球气候变暖仅仅是一个大背景。每一个具体气象事件的发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气环流的异常。以此次发生在中国的雪灾为例,拉尼娜现象以及大气环流异常都是重要原因。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小女孩”的意思,用以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连续6个月低于常年0.5℃以上)的现象。这个海域的东西跨度达上万公里,南北宽度达上千公里。拉尼娜的出现会带来一些异常的天气。

任福民说,通常情况下,拉尼娜的出现会伴随全球性气候混乱,这是一种厄尔尼诺之后的矫枉过正现象,因此也称作反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是一对“孪生兄妹”,都与全球变暖有关。拉尼娜可能给中国带来的是冷冬和暖夏,从今年中国发生的情况来看,这一表现还是比较明显的。

据多家媒体报道,除了任福民,中国其他气象专家也发表过类似观点。中国气象专家的相关解释也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就“中国的雪灾主要与拉尼娜现象及反常的大气环流有关”的说法,澳大利亚气候学家彭尼·惠顿表示,中国对暴雪天气的解释很正确。

惠顿还说,由于全球变暖,中国的气候可能也不会那么稳定,很多地区都在遭遇干旱加重、雨水增多、气温升高等恶劣天气。(记者 黎萌)

10、特大雪灾呼唤“气候觉醒”

来源: 南方都市报2008-02-05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shiping/200802050040.asp

  从1月10日至今,一场罕见的特大型低温雨雪以及冰冻灾害侵袭整个中国南方,为即将来临的春节喜庆蒙上了浓重的阴影。此次灾害究竟何时结束?纵使天气转晴,灾难会不会以其他形式继续蔓延?现在还很难估计。

  令人欣慰的是,此次灾难加重之时,信息较为透明且政府相当勤力,官方与民众合力抗灾;虽无法抑制灾难于无形,终究在为其冲击最小化而努力,给人以希望和信心。继续应对、反思和总结这次灾难,涉及相当广泛的话题,亦会成为近期舆论的焦点。我们认为,其中最迫近又最具本质性的话题之一,当为“气候觉醒”。

  应当承认,此次特大冰雪灾害“50年不遇”甚至“百年难遇”,故起始之初,政府及社会各界均估计不足;而直到今天,虽然灾难已成沉痛现实,但其复杂的气象成因仍有待进一步探析。不过,此次大雪冰冻灾害,范围如此之广、时间如此之长、危害如此之重,无疑可列入世界上重大典型的“极端性气候事件”。而基于全球气候变暖的极端性气候事件,近些年正在人类生活中以不同形式急剧增加,已是无可回避的现实。

  时至今日,我们虽然仍无法将中国的冰雪巨灾与温室效应简单挂钩,恰如三年前的印度洋海啸、两年前的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并不能与气候变化画上等号。但此类极端性气候事件,本质上源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异常,正是大自然的报复性肆虐,应当是不争的事实。如今,我们中国人在最重要的民族节庆之际遭受特大冰雪袭击,痛定思痛之时,无论如何应当对大自然怀有更多敬畏之心,对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的科学道理,有更多聆听和信服。

  中国正处在自身发展的关键时期,增长方式转型与追求平衡发展的调整需要时日。与此同时,必须综合考虑和适当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挑战。平素防患于未然的主动性不可少,而一旦灾害来临,例如今次大规模雪灾发生,则应充分估计灾难恶化持续之可能,不作速战速决之幻想,秉持生命安全至上的理性原则,科学权衡处理安全与效率、物流与人流何者为优,真正地有备无患或少患。

  “气候觉醒”还意味着需要付出长期努力来改变现实,为减缓气候变暖的冲击采取更积极、更有成效的措施。虽然对于所有国家而言,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都是相近的,但考虑到基础设施以及能力的不同,实际上,像中国、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以及非洲国家、太平洋岛国等,面对的挑战还是严峻得多。

  此次雪灾已成为中国加大对气象工作软件、硬件投入的契机。中国气象局牵头的气候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已获国务院批复立项,不过,需要投入之处绝不仅于此;提高对于气候变化的预测、监测以及应对能力,中国现在仍是百端待举。在全局层面,除更多财务投入外,更重要的还是制度建设和教育投入——前者,系指必须将气候变化意识,融入整个经济发展和改革的规则、决策之中;后者,系指教育官员和公众,提高整个社会的气候危机感,熟谙应灾常识,等等。

  对于这个世界来说,真正的问题只是“气候危机何时到来”?真有此发问,则中国今天为措手不及的雪灾付出的一切就算值得,我们才不至于面对悔恨的明天。

11、我们还有多少草原和森林

来源:大江时评 2008-02-03 

http://www.jxnews.com.cn/jxcomment/system/2008/02/03/002672972.shtml

  从包头乘车去鄂尔多斯。车行不到一个小时,放眼望去,无论是马儿,还是羊儿,它们啃食的都是刚刚冒出地面的很矮很稀的青草。

  这让我想起了近年来关于草原和森林减少、退化的警讯。为了出口羊毛,我们曾放牧成群的山羊连根啃食青草,使茫茫草原渐成漫漫戈壁。为了一饱口福,甚至为了所谓的吉利,我们曾把发菜作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使植被的保护雪上加霜。为了建设和生产,我们曾大量地砍伐森林,毁林开荒。由于环境的恶化,沙尘暴的频率不断增加。在北方的城镇地区,也出现了过去非常罕见的九级阵风,而新疆、内蒙古等地的风力竟突破了12级的极限。

  当人们意识到没有足够的草原和森林将面临怎样的灾难性后果之后,我们开始退耕还林、还草、还绿。但耕地的迅速减少却是不争的事实——城市要发展,需要占地,要建成广厦千万间,让市民百姓俱欢颜;要开出条条大路,缓解交通拥堵,同时使更多的人依靠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出行;要招商引资,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农村也要发展,也需要占地;要发展二三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走城市化的道路,引导农民发家致富。沿海地区已经先行一步,还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西部地区要实施大开发,也要缩小地区和贫富差别。各方面都要加快发展,在不停地占用大量草地、林地、耕地等资源。

  我们脚下的土地是有限的;但人口还在增长。我们既要保护森林、草原、耕地,又要造房、修路、建厂。我们既要保护资源,又要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我们发现森林、草原在减少,便退耕还林还草;发现耕地少了,便停止占地。但很多草地、林地、耕地已被永久性破坏;新的建设也失去了可发展的空间。

  发展是硬道理。要真正在发展的同时保护我们的草原和森林,只能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笔者为此建议:

  我们应该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做认真对比分析。看看我们还有多少草原和多少森林,看看它们的分布和质量;看看它们减少了多少,减少的速度;看看它们退化了多少,退化的程度。预测和判断一下,看看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我们应该有多少草原和森林,应该有什么样的草原和森林;要达到目标,需要多长时间,应该增加多少投入。

  我们应该做一个科学的保护和发展规划,并采取有力措施付诸实施。在那些需要涵养的草原,我们要停止放牧;在那些需要培育的森林,我们要停止砍伐。要把目标具体化,分解到省和自治区,分解到地市州县。要确定一个底线,坚决不能突破,并作为政府部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科学技术,并引进优良品种,来改善草场和林木的质量。

  我们还要调整产业结构和改进城乡二元结构。那些把青草连根啃掉的山羊,可以不养;那些大量消耗木材的家具,可以不造不用。在蚕食草原森林基础上生产的产品,不仅自己少生产少使用,更不要用于出口。我们也应该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大力研发替代型产品。要实现草场和林木的集约型养护,就要为农牧民的生活找到新的出路。全国有吸纳能力的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新兴城市,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时候,应优先吸收那些来自保护型草原、森林的牧民和农民。对那些留在草场和林区的人们,也要通过政策扶植和科技引导,使他们尽快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

  我们期待,在辽阔的草原上,还会呈现出愈来愈多的“风吹草低见牛羊”和“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壮丽景象。-王凡

12、鉴别2008年初冰雪灾害的自然因素与人为作用

来源:光明网-光明观察2008-02-05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2/05/content_732599.htm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研究员详细解释了此次冰雪冻雨灾害异常天气状况的成因。往年,我国云、贵、川等地的冻雨持续时间不过两三天,远不足以造成灾情。今年三种异常同时抵达,使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的灾情举世瞩目。

  异常一,南下冷空气滞留在长江以南。正常年份中,当

冷空气入侵我国时,无外乎两种情形:如果冷空气弱,便南下无力,在长江以北地区造成大风降温,有时给我国北方地区带来降雪,而南方则晴暖干燥;如果冷空气强,便迅速越过长江,在长江以南形成雨雪后,持续减弱南下,离开我国境内,到达南海和东南亚。而今年,从110日起,冷空气就不断侵入我国,并滞留在我国南方,造成持续的雨雪天气。

  异常二,孟加拉湾暖气流异常强大。今冬,孟加拉湾的暖气流也异常强大,不仅给我国带来了这场灾害,早在去年12月中旬,来自海洋的暖气流就先后在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施展它的强大影响力,造成罕见的雪暴。之后,它的影响向东移动,1月初到达阿富汗并进入青藏高原,进而影响了孟加拉国。110日,暖气流抵达我国长江以南,遭遇北方的强冷空气后,南北两强各不相让,滞留在我国南方,上演了这场已经争斗了20多天的持久“角力”。

  异常三,一个特殊的拉尼娜年。一说起今冬南方的灾害,国内外不少科学家都把罪责归到拉尼娜年身上。拉尼娜从2007年七八月生成后影响我国,据专家预测,其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春夏。而这却是一个异常的、偏强的拉尼娜年。按拉尼娜的影响规律,冬季我国南方本应寒冷、干燥,而今冬在我国南方形成的这个多雨雪的拉尼娜年,却是相当罕见的。

  三种异常同时抵达,蓄势待发的冰雪冻雨灾害便粉墨登场。与美国、加拿大冻雨灾害区人烟稀少、灾情影响相对较弱不同,我国长江以南正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又偏偏赶上从寒假到春节这段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的时间节点,其影响力无形中成倍增加,也更具有戏剧性。从长远影响看,这次多雨雪、异常的拉尼娜年以及它造成的严重灾害,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出了更长远的新的挑战。记录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南方最严重的一次冷害发生在1954年冬天。根据记载,当年南方许多地区积雪深度为2030厘米,最深处厚达1米,除长江干流外,大多数江河湖泊全面封冻,冰层普遍厚1625厘米,最厚处冰层达到1米。淮河流域温度在-18℃到-21℃,长江以南在-5℃到-8℃,普遍降温在15℃到20℃之间。而今年的冷害尽管灾情严重,却没有关于江河封冻的报告,降温幅度也只在4℃左右。经过这番对比,可以看出今年南方冷害的特殊性——从单纯的严寒到冰雪冻雨成灾,这种不断变化的天气气候条件,为科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也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冷害应急处理提出了新的挑战[1]

  前日,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指出,除拉尼娜现象和全球气候变暖外,冰冻灾害的出现其实也是自然规律的一种反应。许小峰表示,1954年我国南方地区也出现过类似的冰冻灾害,这其实是自然规律的一种反应。今年的天气并不能代表未来几年的气候走向[2]

  科学研究最有价值的工作是真实准确的资料积累和客观深入的理性分析。19544-19562月发生了近50年来最强的拉尼娜事件(强度系数为121),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8-2008年发生了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事件,处于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两个事件之间具有50多年的拉马德雷现象的周期性[3]

  通过对比资料和成因分析,可以准确鉴别2008年初冰雪灾害的自然因素与人为作用:

  首先,冰冻灾害的出现是自然规律的一种反应: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强拉尼娜事件中,中国南方易发生冰冻暴雪灾害,周期大约56年左右,属于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一部分,在可预测之列。相关研究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4-8]。忽视温度短期波动变化的自然规律,片面强调全球变暖长期趋势,是导致防灾准备不足的重要原因。

  其次,根据记载,1954年南方许多地区积雪深度为2030厘米,最深处厚达1米,除长江干流外,大多数江河湖泊全面封冻,冰层普遍厚1625厘米,最厚处冰层达到1米。淮河流域温度在-18℃到-21℃,长江以南在-5℃到-8℃,普遍降温在15℃到20℃之间。而2008年的冷害尽管灾情严重,却没有关于江河封冻的报告,降温幅度也只在4℃左右。因此,全球变暖的影响,不是本次灾害发生的原因,而是本次灾害降低温度幅度比上次灾害减少的原因。这包括人为的全球变暖作用。

  第三,预防此类灾害的措施是:灾区提前准备必要的食品、淡水和保暖设备,做好停电停水、停运的准备;自来水改为热水供应,即可防止冻坏供水设备,又可提供居民取暖;停止旅游和一切不必要的外出,关闭高速公路,严控航空和铁路旅客流量,避免旅客中途滞留造成的人为灾难。

  我在2007218日指出,2007年强拉尼娜事件的发生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的关键性一步。流感大流行的六大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78]

  我在2007916日指出,互联网上的点击率显现出人们的关注程度,可惜的是,人们对灾害问题不屑一顾。环顾全球,强震、海啸、低温、沙尘暴和禽流感的的势头在不断增大,人们薄弱的防灾意识令人堪忧[9]

  面对2008年初的暴雪冰冻灾害,但愿人们能增加忧患意识,预灾防灾常备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