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绿色空间 资讯纵览 三门峡之憾  

2008-10-10

三门峡之憾  

来源: 中国环境  2007-5-18◆ 王建 丁品

http://www.cenews.com.cn/news/2007-05-18/29399.php

——访原水电部北京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沈坩卿

“当时不懂得建坝还要考虑生态环境,结果犯了大错误。” 

  在过去50年里,我国修了8.6万座水坝,搞了那么多引水工程,数量居世界各国之首,收效却并不理想,值得深刻反思。实践证明,单一工程水利模式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沈坩卿,原水电部北京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与技术促进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记者日前走访了这位83岁高龄的老人。

  沈老194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后来转行搞了水力发电。毕业以后就是搞“铁公鸡”——铁路、公路、机场,还有水力发电。上世纪40年代,沈老参加了三峡的设计工作,后来搞拱坝设计,在本行业里“小有名气”。沈老说,我学的是理工科,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接触计算机知识,自以为了不起,但不懂得建坝还要考虑生态环境,结果犯了大错误。

  “高库大坝”的危害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志》里讲了这么一句话:“甚哉,水之为利害也。”沈老说,搞了一辈子水利,对这句话体会最深。

  上世纪50年代,沈坩卿参加了黄河的规划工作,设计的第一个大坝就是三门峡,那时在中国是最大的水利工程。沈老参加了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一直到负责三门峡工程的工程总结工作。

  19584月,沈坩卿随行周总理视察黄河水利和三门峡工程。周总理水利知识很丰富,给沈坩卿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周总理说,有两件事情最难:一个是航天,一个是修水利。修水利比航天还难!周总理的预言在今天得到了应验。周总理还指示说,黄河泥沙资源要为人民所用。我们这些工程水利学家当时都没有想到,而且至今这一工作也开展得很不够。

  沈老说,我当年是持建“高坝大库”观点的。主张建三门峡大坝,拦洪蓄沙,让清水出库,反对减少库容。有一个水利学家叫黄万里,他不主张建大坝。还有一个年轻人,名叫温善章,刚从天津大学毕业不久,是我的助手,他主张修低坝,拦洪排沙,保护耕地,减少库容,降低蓄水线(335米或330米、320)。当时两派争论很大,他们明显处于少数,受到我们这些多数派的压制。

  温善章在我的领导下工作,我就压制他,不让他向上面反映意见。但这个年轻人就直接给中央最高领导写信。后来周总理指示水利部组织70位专家再论证这件事。当时是多数派的声音压住了少数派的声音,他们只有几个人。黄万里那时已经被打成右派了,不让他参加会议了。温善章人微言轻。在会上我的声音很高,对修高坝大库起了主要作用。我主张坝越高越好,库容越大越好,认为蓄水可以多发电,我还引用苏联专家的经典名言,“库容是靠淹没土地换来的”,就是强调多蓄水,多发电,对下游的防洪有好处。

  现在回过头来看,是我错了。错在哪里呢?三门峡水库修成了以后,上游水流缓慢了,在三门峡坝区形成了淤积带,在潼关附近堆起一个沙坎,在工程上叫“拦门坎”,这等于又形成一个小坝,水蓄起来以后形成回水,也就是“翘尾巴”了。这样一来尾水顶托大坝,压力很大;在黄土高原,湿陷性黄土造成大坝地基下沉。因此水库蓄水直接威胁关中的八百里秦川,西安也岌岌可危。

  沈老说,闹出了这样大的“漏子”,当时还想把责任推到设计大坝的苏联专家头上去。可是我们向周总理汇报的时候,周总理严肃批评了我们。他说,你们也是专家,为什么不说话呢?苏联专家讲的就要无条件服从?

  后来我的工程总结是这样写的:三门峡工程是苏联专家按照清水河流的规律来搞规划来搞设计的,黄河是多沙河流,由于工程设计忽视了生态环境和自然规律,导致工程失败。开总结会时同事们批评我的“高坝大库”观点,我只有虚心接受,统统认账。

  建坝首先要考虑生态环境

  在总结水利工程教训的基础上,沈老和5位学者于上世纪80年代创建了生态水利学,有的学者对此持反对意见,也有的学者支持沈老。有关方面组织编写《大百科全书》和《水利百科全书》的时候,沈老坚持主张把生态水利学的观点写进去,有人反对,但最后还是写进书里了。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成立,许多著名学者加盟其中,学会请沈老担任副理事长,以后又担任了顾问。沈老说,参加了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以后,大家在一起切磋交流,我的思想又有了发展,认为中国的水资源的问题是“水多了(洪涝灾害)、水少了(水资源短缺)、水脏了(水污染)”。沈老提出对水资源要“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开展讨论时,有的学者对“科学管理”的提法有异议。沈老坚持说,就是因为我们对水资源的管理不科学,所以才要这样提。90年代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沈老又加了“高效经营”一句,有关方面一直沿用至今。以后,沈老又提出“生态经济型的环境水利模式”的概念。倡导搞绿色水利。沈老阐释说,所谓绿,就是“自然之有序、根于天地、俱于人心者也”。

  1986年至1991年初,沈老作为生态环境论证组专家,参加论证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他提出“工程从生态环境上讲,是弊大于利”,并坚持要在论证意见上加上“要对工程的长远、累积和潜在的环境影响做进一步研究”这样极具分量的字句。以后这段话被完整地写进了三峡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沈老说,其实早在400多年前,明代水利学家李景明就提出“治水之道,在于治塬”的思想。在总结我国前人和近代水利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沈老和有关学者于20066月上书国务院领导,提出,黄河的问题出在下游,问题的根源却在中上游。要把黄土高原集雨区综合治理好,搞好水土保持,才能治好黄河。推而论之,就是治水先治山,治山先植绿。

  沈老语重心长地指出,过去50年里我们在水利建设上可谓不遗余力,全国修了8.6万座水坝,搞了那么多引水工程,数量居世界各国之首,收效却并不理想,值得深刻反思。首先是我们过去投巨资在中下游修了大量水库蓄水防洪发电,却没有认真保护生态环境,抓好林草业和植被覆盖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原、山区江河源头的生态环境旱化退化、水土流失以及泥沙淤积等难题,只顾眼前的工程项目伸手可得的经济利益和政绩,不肯下大功夫、真功夫做艰巨的国土和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结果是“治下不治上”的痼疾难医。

  其次是各地多年来大兴水电工程建坝蓄水、调水,各地很多河流建水坝过于密集,到处都在搞调水、蓄水、发电和灌溉等,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不科学,搞得许多河道长年处于严重缺水或干涸状态,破坏了流域植被、地下水等生态系统,甚至发生土地沙化,对沿岸群众生产和生活的负面影响很大。

  再次是从经济效益上讲,调水价格昂贵,十几块钱一方水,老百姓和企业谁用得起?现代科学有很多种解决水资源的办法,节约用水、污水资源化、雨洪水利用、虚拟水(高耗水产品换低耗水产品)、海水淡化等,可以做到投入少、成本低、效益好,总之出路很多。

沈老强调说,我国水资源十分有限,各地的地质、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等问题十分复杂,因此搞开发建设一定要事先开展全面深入调查、充分论证,决策要慎之又慎;而压制不同意见,不让人家讲话,一意孤行,就难免重复当年我在设计三门峡工程时所犯的错误,在大自然面前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