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7
环境资讯:
1、人民网-人民日报: 环保总局:“绿色贸易”政策限制“双高”产业
2、中国新闻网: 环保总局派工作组督导汉江污染源排查
3、新京报: 造成水污染拟罚领导钱
4、新华社: 聚焦: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进入全面普查阶段
5、东方早报: 银监会:去年发放千亿"绿色信贷"支持节能减排
地方信息:
6、人民网-京华时报: 北京奥运环境承诺仍有一项未达标
7、河南日报: 郑州:节能减排不达标主管政府官员将被问责
8、新华网: 黑龙江逾80%天然湿地纳入52处自然保护区
重大水事:
9、中国新闻网: 南水北调干线贯通 3月底将具备通水能力
环保人物:
10、人民日报海外版: 张晓健:变“遭遇战”为“有准备之战”
专题报道连载故乡的河-汾河篇:
11、中国经济时报: 汾河:生与死的轮回
12、中国经济时报: 四代太原市民眼中的汾河变迁
深度报道:
13、三湘都市报: 环保局长入股"毒工厂" 毁了江华县"天然氧吧"
环境时评:
14、人民网-人民日报: 环保“组合拳”如何不落空?
15、人民网环保频道: 555亿又400亿,期待渤海“碧海蓝天”重现
1、环保总局:“绿色贸易”政策限制“双高”产业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8年02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927621.html
建议取消39种产品的出口退税并禁止其加工贸易
本报北京2月26日电 (记者武卫政)国家环保总局今天公布了2008年第一批“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共涉及6个行业的141种产品。针对名录中目前还享有出口退税的39种产品,环保总局向财政部、税务总局提出取消其出口退税的建议,同时还向商务、海关等部门提出禁止其加工贸易的建议。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表示,作为“绿色贸易”政策的基础内容之一,制定这一名录不仅是限制“双高”产业和保护公众健康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履行国际环保义务的实际行动。
“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危害极大,难以治理
高污染产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难以治理的产品;高环境风险产品是指在生产、运贮过程中易发生污染事故、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产品。
潘岳说,高污染产品的生产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由于这些产品的价格、税收政策没有真实反映其环境成本,企业的利润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牺牲环境获得的。例如重铬酸钠产品,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是采用落后的有钙焙烧工艺生产,产生的铬渣中所含的“铬酸钙”,是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权威机构公认的强致癌物。目前,我国不仅遗留了400万吨铬渣没有处理,而且每年还新产生至少50万吨。国家不得不投入巨资进行治理,偿还历史欠账。为了避免再欠此类污染新账,国家应当严格限制这些高污染产品的生产,并取消其出口退税。
据专家测算,“双高”产品生产过程所排污染物的正常治理成本,一般占生产总成本的10%―30%,有些产品生产过程所排污染物更是难以治理。
限制“双高”产品出口是履行国际环保义务的实际行动
据介绍,“双高”产品名录的制定工作始于2006年下半年。为控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品出口,国务院于2006年12月底,明确要求环保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的名录,建立控制“双高”产品出口的政策体系。
根据这一部署,环保总局在与有关部委、行业协会充分协商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这次发布的“双高”产品名录。
潘岳说,制定“双高”产品名录,是环保总局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建立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重要举措。这不仅有利于通过环保优化经济增长,更好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而且有利于通过控制“双高”产品的生产使用,更好地保护公共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
我国近年来相继批准了《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约》、《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等关于化学品环境监管的国际公约。此次提出取消农药、涂料、电池及有机砷类39种产品出口退税和禁止其加工贸易的建议,不仅是对我国自己的环境和公众健康负责,也是履行环保国际义务,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必要行动。
“这一名录的发布,为‘绿色贸易’、‘绿色税收’等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对象。”潘岳说,环保总局还将建立“双高”产品名录动态管理数据库,随时补充新的产品和信息,并及时公开。
环境经济政策“组合拳”
“绿色信贷”:2007年7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
“绿色保险”:2008年2月18日,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正式确立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路线图。
“绿色证券”:2008年2月25日,环保总局发布《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
2、环保总局派工作组督导汉江污染源排查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8年02月2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2/27/content_7678739.htm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国家环保总局日前派华南环保督查中心和监测总站应急工作组赶赴湖北汉江污染事故现场,指导督办污染源排查和应急措施的落实,并要求湖北省环保局,加大沿江排查力度,尽快查明污染原因,协助和指导地方政府落实应急供水措施,及时发布事件信息,做好群众稳定工作。
据悉,湖北汉江的一条支流从本月24日开始出现水质变坏现象,致使湖北潜江、监利的三个乡镇自来水厂停水,当地约五万人饮水受到影响。造成污染的具体原因正在调查中。
3、造成水污染拟罚领导钱
来源: 新京报 2008-2-27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news/guonei/2008/02-27/018@074018.htm
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规定,可罚直接主管一半以下年薪
本报讯 已是第三次审议的《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有望在本次常委会会议上通过。草案增加规定,造成水污染事故,不仅企事业单位要受行政处罚,有关负责人亦将面临罚款。
损害赔偿追加第三人责任
该草案上次审议时,有委员提出,企事业单位造成的水污染事故,除应当对单位进行行政处罚外,还应规定对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处以罚款。全国人大法律委同有关部门研究后,建议草案增加规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上一年度从本单位取得的收入的百分之50%以下的罚款。”
草案二审稿还规定:水污染损失由受害者自身的原因所引起的,排污单位不承担责任,还规定“水污染损失由第三者故意或者过失所引起的,第三者应承担责任。”
对此,有些委员和最高法院提出,从根源上看,水污染损害都是由排污单位产生的污染物造成的,排污单位应承担更严格的责任。有关部门研究后认为,为了公平处理水污染损害赔偿责任,对不同原因造成的水污染损害,应区别不通情况予以规定。
因此,草案规定,因水污染受到损害的当事人,有权要求排污方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由于不可抗力造成水污染损害的,排污方不承担赔偿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此外,水污染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排污方不承担赔偿责任。水污染损害是由受害人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减轻排污方的赔偿责任。水污染损害是由第三者造成的,排污方承担赔偿责任后,有权向第三者追偿。
垃圾填埋场应防渗漏
针对此前审议中有委员提出“有些城市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没有采取防渗漏措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问题,草案增加规定,“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应当采取防渗漏等措施,防止造成水污染。”
全国人大法律委建议此次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
4、聚焦: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进入全面普查阶段
来源:新华社2008年02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928873.html
新华社昆明2月26日电(记者秦晴)2月26日,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全面普查阶段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普查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对具体工作进行了部署。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周健指出,2008年进入全面普查阶段,也是污染源普查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全面贯彻《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和《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全面开展污染源入户调查,抓好全面发放普查表,指导普查对象准确填报;完成普查数据审核,确保数据质量,完成数据录入、上报工作,并做好审核把关;建立污染源档案,为全面完成污染源普查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据悉,目前全国已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完成了对国控重点源的监测任务,基本完成了单位入户清查工作。
记者获悉,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有望于本月底出台。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追加了水污染损害第三人赔偿责任,对于企事业单位造成水污染事故的,除对单位给予处罚外,还可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上一年度从本单位取得的收入50%以下的罚款。
5、银监会:去年发放千亿"绿色信贷"支持节能减排
来源:东方早报2008年02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928405.html
银监会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五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2007年共发放支持节能减排重点项目贷款1063.34亿元。
此外,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还对环保违规企业有关项目施行限贷、停贷和收贷。民生银行2007年提前收回深圳和惠州两家电力公司(皆为燃油电厂且机组建设未经国家发改委核准)项目贷款5.5亿元和1亿元,并停止续做新贷款。因存在环保违规问题,民生银行南京分行对经营状况良好的某高新材料公司授信申请予以否决。徽商银行对被环保部门挂牌督办或列入黑名单的7家企业,停止其新增贷款或存量周转再贷,要求分行对存量贷款只收不贷。
6、北京奥运环境承诺仍有一项未达标
来源:人民网——《京华时报》2008年02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928182.html
据新华社电日前,记者了解到,北京在申办奥运会时承诺的4项空气污染物指标中,目前只有可吸入颗粒物未完全达标。
申奥成功时北京承诺: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值,但近日有境外媒体表达了对北京奥运期间空气质量能否兑现承诺的忧虑。
2006年,WHO对环境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指导值进行了更新。WHO建议发展中国家执行可能达到的过渡值并逐渐加严。新版关于可吸入颗粒物日均浓度第一阶段过渡值为每立方米150微克,与中国标准一致。
“综合考虑后,我们将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即可吸入颗粒物日均浓度低于每立方米150微克确定为具体目标。”北京市环保局大气处负责人王大卫说,北京市政府为兑现奥运承诺,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污染控制措施,空气质量逐年改善。
据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标准有较大差异,美国可吸入颗粒物的日均浓度标准与中国一致,欧盟将标准定为每立方米50微克,这是可吸入颗粒物最严格的标准。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表示,北京的地理环境和区域污染等因素决定了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欧洲发达国家空气质量水平,但欧盟的空气质量标准为北京市环保部门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努力方向。
7、郑州:节能减排不达标主管政府官员将被问责
来源:河南日报2008年02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931383.html
在2月25日的郑州市跨越式发展动员会上,市长赵建才说,从今年起,郑州市将实施严格的节能减排目标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根据新政策,将对节能减排违规区域实施“区域限批”,暂停对该地区新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以及新增工业用地的审批和核准;对没有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不但
要通报批评,还要取消当地政府及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当年一切评先、评优资格,限期整改仍不到位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一年内不得提拔,已经调离或转任的,要进行跟踪处理。
目前,郑州市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2006年、2007年没有完成预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加大了“十一五”后三年节能减排工作难度。根据规划,到2010年,郑州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要比“十五”末降低20%。(记者 何可)
8、黑龙江逾80%天然湿地纳入52处自然保护区
来源:新华网2008年2月27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9825
新华网哈尔滨2月27日电(记者呼涛)中国东北生态大省黑龙江以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态系统恢复保护天然湿地,目前全省已建立省级以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52处,全省82.4%的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记者从黑龙江省林业厅获悉,近年来,黑龙江省先后在江河源头、沿岸和湿地资源集中连片区域抢救性建立一批湿地类型自然的保护区。从2001年至今,国家投入用于保护区建设、湿地恢复项目的资金已累计超过1亿元。
目前,黑龙江已经建立省级以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52处,总面积达到358万公顷。全省在部分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退耕还湿与湿地恢复4500公顷。
2007年,黑龙江省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7处,新增面积25.4万公顷。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181处,总面积为572万公顷。黑龙江省进一步加强了濒危珍稀动物保护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新增设15处省级监测站,使全省疫源疫病监测站总数达到47处。
据悉,黑龙江省2008年将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工作,加强湿地生态廊道建设,巩固、扩大流域湿地保护成果。全省将重点建设哈尔滨太阳岛等湿地公园,将湿地生态文化与公众环境意识提升结合起来。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点林区之一,湿地资源也十分丰富。目前,全省共有天然湿地资源434万公顷,约占全国天然湿地面积的八分之一,居全国第二位。其中,扎龙、洪河、兴凯湖、三江湿地已成为国际重要湿地。
9、南水北调干线贯通 3月底将具备通水能力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8年02月2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2-27/032515025277.shtml
晨报讯 (记者 吴亭) 昨天,记者从市水务局了解到,南水北调干线已基本贯通,3月底将具备通水能力。4月份,来自河北省的3亿立方米水源将流入北京,实现首都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三水联调、统一调度的战略目标。
市水务局局长焦志忠介绍说,南水北调北京段是北京水利史上可以同密云水库建设比肩的特大型工程。工程穿越4条河流、12处公路、11处铁路、23座桥梁,北京段80公里的主干线全线贯通累计完成土石方2200多万方,浇筑混凝土54万方。不过,焦志忠也表示,本市水资源紧缺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存在水库蓄水量不足、地下水位下降,用水需求增长的新形势。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3亿立方米的河北水源占北京市年用水量的近十分之一,不可能在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紧缺的局面。
据悉,今年本市将继续在节水方面下功夫,扩大农业再生水灌溉,完成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强化社会单位用水定额管理,严格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同时,将为3万户低保户免费安装节水器具,提高居民家庭节水器具普及率。
在供水安全方面,本市日供水能力将从原来的265万立方米增加到295万立方米,完成水源三厂、田村山水厂、九厂技术改造,满足南水北调水净化需求,进一步提高城市饮用水标准。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日供水能力提高30万方,意味着本市的供水安全保证率提高,“去年夏季用水高峰时期,日供水量约为242万方,日供水能力越强,供水的回旋余地就越大,以确保全市不出现断水的情况。”(来源:北京晨报)
10、张晓健:变“遭遇战”为“有准备之战”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02月2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2/27/content_7676017.htm
2008年1月,在清华大学唯一的绿色节能建筑里,年过半百的张晓健微笑着与记者交谈。此前太湖事件所带来的压力被逐渐稀释,他整个人显然轻松了许多。此时的他,以绝对领先的优势获得“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称号。
“过去,我们挂在嘴边的说法是‘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鸟和鱼的生存受到威胁’。可如今,这种威胁已经逐渐波及到人。有时候,连呼吸清洁的空气、喝上安全的水都变得困难。我国已经进入了污染事故的多发期,好在,我们在这几年的手忙脚乱中积累了不少经验,‘遭遇战’也能转化为‘有准备的战斗’了。”
松花江事件是转折点
张晓健的人生印刻着那个时代特殊的轨迹。1972年6月5日,世界第一次国际环保大会——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举行;次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1974年,顺应发展需求,清华大学在排水工程专业中,新添了一个专门针对“工业三废”的研究方向。就是这一年,因为表现突出,在北京焦化厂工作的张晓健被推荐到清华大学进修,对口学习这个新专业。1986年,张晓健成为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名环境工程博士。
从污水治理到饮用水安全,张晓健的研究重点随着我国污染状况的变化不断深入。“当时就知道,我注定要跟污染打一辈子交道了。只是没想到,随后会经历接二连三的突发事件。”
2005年11月22日晚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发布公告,称“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车间发生爆炸事故,可能造成松花江水体污染。自23日零时起,市区市政供水管网将临时停止供水,停水时间约为4天”。
公告发布的第二天,正在北京开会的张晓健接到了国家环保总局和建设部的联合电话通知:“哈尔滨发生了重大的污染事故,全市面临停水威胁,主要污染物,硝基苯。”部门领导要求张晓健作为建设部专家组成员火速赶往哈尔滨,并下达了“死命令”:必须在4天之内实现供水!
哈尔滨是一个有着300多万城区人口的大城市,停水4天,前所未有。与其相邻的俄罗斯也对外宣称,松花江造成的水污染已经严重影响黑龙江沿岸70座城市约100万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一系列的严重后果敲打着张晓健的脑门,在紧急开会讨论后,他怀揣着“用粉末活性炭的吸附技术解决危机”的方案,登上了飞往哈尔滨的航班。可到了那里才知道,事情比他想象的更加复杂。
“当时,污染物的峰值浓度达到标准的30多倍,而依靠当地自来水厂的常规水处理能力,根本无法应对!”只有一条路:在投放活性炭的基础上,抓紧时间对自来水厂的设备进行改造。
张晓健在24日上午提出改造方案,3天时间里,边实验边安装边检测……27日下午6点,在哈尔滨市道里区新阳路退休老干部庞玉成家里,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己喝下了松花江恢复供水后的第一口符合标准的纯净水……消息传回到自来水厂,张晓健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下意识地用手搓了搓脸。这才发现,连日来为了赶在限期内完成任务,自己的神经已经绷得太紧太紧。
“自来水公司总经理后来跟我说,‘如果到最后供水还是不成功,我们就只能从这里跳下去了。’说实话,这句话让我感到后怕!”
“不用急,有办法”
从松花江回来,张晓健给这次“出征”做了总结:“我们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预案,必须要有足够的技术储备,才能在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时不至于惊慌失措,将不利影响降到最小。”
可具体怎么做,思路尚未形成,广东方面再次发来了“求救”信号。这一次,是由于韶关冶炼厂超标排放废水,导致广东北江数百公里河段内镉含量严重超标,上游英德市已紧急停水,广州、佛山等大城市的饮水安全也受到威胁。
张晓健根据数十年的从业经验开出了“方子”,可到底管不管用,还需要数据支持。他一面奔赴机场,一面“遥控指挥”实验室进行验证性试验。3个小时后飞机刚落地,张晓健的手机便响了起来,试验结果:成功。就这样,他在踏进现场指挥部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不用急,有办法。”果然没过多久,这里的水质就完全达到了可以饮用的标准。
面对如此频繁发生的突发性水污染,张晓健无论如何轻松不起来。“这次提出的方案对了,但谁能保证每次的方案都能成功?技术储备刻不容缓。”
2006年,建设部组织开展了城市供水突发性污染应对技术的课题研究。对照国际饮用水标准所涉及的100多项指标,张晓健和同事们逐项做实验。“我们发现,其中80%至90%的污染物都是有办法应对的。直到目前,包括美国环境保护署在内的权威机构也没有开展同类研究。我们的尝试,在国际上尚属首例。”这是采访中张晓健说得最急切的一句话,仿佛是对自己这一年多来的成果感到满意,又仿佛在告诉所有人:我们终于可以打有准备之仗了!
“出征”无锡太湖水
2007年5月30日夜里10点钟,张晓健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这段时间,每每电话铃响起,张晓健的身子总会不自觉地挺一下。对他而言,这或许是又一次“出征”的信号。果然……
这一次,电话来自江苏无锡。“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可就在一夜之间,人们脑海中的这幅美好景象被彻底颠覆了。太湖的水质突然恶化,发出阵阵恶臭。“占全市供水70%的水厂水质都被污染。”
一踏上无锡的土地,一股“臭胶鞋味”让张晓健不由自主地“屏蔽”起呼吸。这和藻类污染该有的土霉味不同,这种臭味是中度污染水中的特殊物质所独有的,这种物质容易被氧化,却难以被吸附。张晓健曾在实验室和它们打了一年多的交道,太熟悉了!可“蓝藻”又是怎么回事?
带着疑惑,他让工作人员带自己到太湖周围转了一圈。眼前的湖面,一片黑。“湖里溶解氧的含量为零毫克每升,这种缺氧的表现和蓝藻爆发时的高溶解氧含量是截然相反的。无锡的取水口已经变成了一个污水团,至于这个污水团的原因,现在还在调查之中。不过,这应该和太湖前期蓝藻爆发后藻类尸体的腐败相关。所以现在的提法是,内因是蓝藻爆发,但诱因是污水团,根本原因,湖水污染太严重。”
飞机落地的当晚,张晓健和另外两个专家一夜没合眼,拿出了事件处理方案。
2007年6月2日,《无锡日报》头版刊登了《感谢你,除臭专家》的文章,向张晓健表示敬意和谢意,文中将他的“用兵之妙”描绘得活灵活现:“5个小时理出头绪、确定试验方向,4个小时拿出数据,3个多小时得出最后达标数据,20小时后新工艺全部到位,无色无味的清水汩汩而出,一切好像是神话!”
3天后,无锡市领导到太湖宾馆慰问专家组,服务生彬彬有礼地端上了几杯水。“这是什么水?”张晓健率直发问。或许是以为张晓健对自来水尚有余悸,服务生赶紧回答:“桶装水。”谁知话音刚落,张晓健便放下了手中的水杯:“我们不喝桶装水!”
张晓健当着众多媒体的面,打开水龙头,接了一壶水烧开,给每位领导、专家倒上,然后自顾自地端着透明的玻璃杯屏息一闻,深深喝了一口:“现在的自来水已经完全没有臭味,可用可饮。”“您难道不担心……”记者的关心被张晓健“粗暴”地打断:“担心什么!100多项饮用水的指标,我们全部作了检测,几乎全部合格,水是达标的!”停顿后,他再次自顾自地开口:“没有味道,一点味道都没有!”
水污染事件还会频繁发生
两个多小时的交流,张晓健的谈兴始终很浓,可声音却渐渐沙哑。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相比两年前刚做完手术那会儿,现在这种状态已经很好了。不光是喉咙,甚至连两次甲状腺癌手术,也被他如今的红润面色所掩盖。
《环球人物》:治理突发性水危机就好像打仗一样,以您的身体状况,受得了吗?
张晓健:身体方面,我已经康复了,不过现在每天都要坚持吃药。事实上,在应对水危机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压力大、睡眠少,平均每天睡两三个小时是再寻常不过的了。
2007是我最累的一年。6月底,无锡的事情还没最后了结,秦皇岛又爆发蓝藻,两个战役连着打,身体有点跟不上了。在现场的时候,什么事都没有;倒是一回来,肩上的担子突然卸了下来,身体就出问题……有时候开玩笑,什么时候人就算休息过来了呢?就是做梦的时候不再想到水了。
《环球人物》:有媒体将您称作“治水大师”,而“治水”这个词容易让人想起古时的大禹。
张晓健:这是美誉了,不过,此“治水”却非彼“治水”。对大禹而言,他所应对的,更多是天灾,而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则以人祸居多。
我们面临的局势十分严峻,原因有三:其一,污染越来越严重,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容易爆发,比如太湖事件;其二,工业的事故排放和交通运输的事故泄漏仍然频繁发生;其三,水厂缺乏应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的能力。只要这三大因素不除,在未来可见的一段时间内,类似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还是会频繁发生。从2005年11月到现在,报到国家环保总局,需要协调处理的水污染事件275起,其中70多起影响到了城市的饮用水水源。这就非常严重了!
《环球人物》: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张晓健:实际上,城市供水应急处理能力的建设包括多个方面,比如技术的改进、设施的完善、水源水质的优化、预警机制的建立、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保证、物资储备等等。这些工作现在都在进行,国家也将水专项列入了国家“十一五”期间的重大课题。不过,这些努力所对应的,还只是“安全的水”。要想达到“健康的水”的标准,需要付出的努力就更多了。(摘自《环球人物》第47期 记者 肖莹)
11、汾河:生与死的轮回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2008-02-20 张帆
http://www.jjxww.com/show.aspx?id=76985&cid=133
“完整的汾河,应该是一条纵贯山西700公里,贯穿多座大小城市的河流。实际上,这样的汾河已经不存在了;现实的汾河,是一条干涸的、污染的、呈现着环境灾难和生态危机的破碎的河流,是一条袒露着伤痕、凝聚着哀怨、灌满了忧患、爆发着呼吁的挣扎的汾河,一条呼唤拯救的河流。”山西省环保局宣教中心主任李景平平静中又显悲凉地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就在此时,一项拯救汾河的浩大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这个被称为“千里汾河清水复流”的工程将结合春季农业灌溉于2月20日试运行。
前世今生
李景平被称作山西环保界的文人,他对记者说,走进汾河,就是走进了历史与现实。虽然历史的汾河我们已经看不到了,但在遥远的文学辞赋之中,我们还能看到汾河的“前世”。汉武帝刘彻在他的《秋风辞》里描述汾河:“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唐代诗人李白在他的《太原早秋》中借汾河抒情:“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元代文学家王恽在他的《汾水道中》记述汾河美景:“云林淡高秋,半岭翻晴露。十里九渡水,清流带寒沙。”现代诗人乔羽为山西电影谱写了著名的主题歌: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庄。”然而现在,这些都只是我们梦中的汾河了。
刚刚进入21世纪的时候,时任总理朱镕基视察山西,用了八个字概括汾河:“有河必干,无水不污。”
汾河,已经勾不起任何人诗意的想象,人们看到的只有悲哀的干涸与污染。
山西省环保局副巡视员王景龙是一位资深环保人士。他用数据说话:汾河的现状就是,除了汾河水库以上80公里左右的河段尚有清水,其余部分都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了。
汾河的“死因”,还要从抗战时说起。1937年前后,汾河源头所在的宁武是八路军与日本人抗争的游击区,后来更是百团大战的主战场。日本人对宁武山上的木材大肆砍伐,用于修建铁路,至今山上还有日本人为了拉木头建的汽车路遗迹,于是山上树木就遭了殃。另一方面,由于日本人对八路军进行经济封锁,八路军只能进行生产自救。当地的老人回忆说,抗战前山上还有几人合抱的大树,战争结束就再也没有了。而在此期间,汾河的水量骤减,以前放木排能一直流到太原,抗战结束后,就再也没有看见过放木排的了。
新中国建立后,一方面国家进行植树造林,另一方面又成立管涔山林业局,每年大伐林木。当时七个林场,其中仅高桥洼林场一年就是50万立方米的伐木指标,而1立方米木材大约需要七棵树。
1958年大跃进时期,上游汾河水库的建成直接导致了汾河水生态的致命性破坏。这座水库建成时库容为7亿立方米,相当于十三陵水库容量的十三倍半,主要向太原市提供用水,同时用于农灌。王景龙说,当时的执政者仅考虑到了生活、工业、农业用水,却没有考虑到生态用水,导致了下游生态平衡被破坏。由于水库截流,下游水量大减,甚至河道干涸。
此后,大炼钢铁、大开荒,植被遭到破坏,蓄水能力大降,水土流失严重,汾河水量也随之递减。地下水位也开始下降,到上世纪80年代,上兰村、晋祠难老泉等汾河沿途的很多泉水都干涸了。
进入80年代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速,汾河在缺水的同时又增添了污染,也就加速了“死亡”。
在李景平的研究中,山西大工业的崛起对于汾河是致命一击。山西的煤炭开采,把地下打得千疮百孔,形成了数不清的漏斗地形,宝贵的地下水加速流失,地表更为干旱,泉流衰竭加剧;另一方面,大量高耗水工业区的兴起,导致用水量剧增。
晋祠泉水天下闻名,梁衡一篇《晋祠》更是让人们向往那泉水潺潺的美景。然而,临近这里的一家太原工业龙头企业,沿汾河打深井,不仅将晋祠的地下水大量吸进,而且把著名的晋泉也吸了过去。从此,晋源区大片的农田再也喝不到晋祠泉水,只能用整个工业区排放的污水来灌溉。
汾河干了,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则鸠占鹊巢。李景平说,早先人们没有环保概念,以为只要建工厂就要排污,而排污就是直排进河。上世纪70年代,他到某焦化厂采访,其建设的污水处理工程就是向汾河填埋一个长十里的管道,还取名为“汾河排污工程”。
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1989年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通过《汾河水污染防治条例》,禁止向汾河直接排污,强调要领取排污许可证,污水要进行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这一条例在1997年、2004年又进行了两次修订,相关条款越来越严厉。
但到2006年监测断面数据显示,汾河有66%已经成为劣五类水质,自太原以下的水体完全失去了生态功能。汾河每年流入黄河的水量在3亿吨以上,其COD(化学需氧量)浓度超过国家三类水质标准的7.3倍,氨氮超标20倍。
人造汾河的背后
在太原市荒乱的汾河滩上,被称作“汾河蓄水美化”的工程,从1997年开始动工,到2000年9月一期工程竣工。一个长6公里,宽220米的湖面出现在太原人面前。
汾河似乎以变身为湖的形式开始谋求重生。虽然区区6公里之于汾河全长700多公里微乎其微,但太原市的治理者却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一位参与汾河公园设计的建筑工程师向记者介绍说,整个工程是将汾河城区段天然河道修整成宽500米的人工复合河道。两侧各修筑了一条3米宽的厢形排污暗涵,将东西两侧共26条排污管道和4条山边支流来水及污、废水通过暗涵输送到下游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中间则修一道隔墙,将河道一分为二,西侧80米宽为浑水河道,用于排泄上游正常来水,东侧200米为蓄水河道,设置了四条不同色彩的橡胶坝,形成蓄水260万立方米的湖面。人工河道两侧平整后形成两条各宽100米、总面积达130万平方米的绿化带。
如此规模的绿色走廊,对净化空气、消除水体污染、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产生了重要作用。据观测,该区域夏季最高气温比其他区域降低4摄氏度左右,相对湿度提高10%-20%,每日可产生新鲜氧气1678.5吨,吸收降解废气3480余吨。这对缺水少绿的北方中心城市有着极为重要的典型意义。
据报道,这一浩大工程花费5.6亿元,而公园内的净水,由于蒸发,则需要定期从上游的汾河水库放水补足。但不管怎样,被干涸折磨着的太原人终于有了自己的水景,每天天气晴好时,公园里总是游人如织。
2001年12月28日,国家建设部授予该项目“中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并推荐联合国申报人居环境有关奖项。2002年5月30日,联合国人居署决定授予太原汾河景区为“2002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称号奖”。
之后,太原市决定加大对汾河的治理美化,投资6亿元,继续向北、向南延伸,进行二期工程建设,将向北延伸部分建设成宽近500米,长2400米“自然、生态、野趣”的湿地公园。这一工程2005年10月开工,2007年10月竣工。汾河湿地公园借行洪主河道蓄了水,水中保留了大大小小的若干自然小岛。堤岸的处理也一改近几年国内惯用的水泥或护砖砌护方式,而完全用“土”,坡度也与自然堤岸无异。沿堤岸设了若干木、石平台,供游人亲水、戏水。以水作隔离,游人只能远眺、观赏而不易参与、干预,确保了水中、岛上动植物的生息场所。芦苇、香蒲、天麻等数十种适宜于汾河生长的水生、陆生植物生长得十分茂密,野鸭、游鱼随处可见。
汾河公园让多年未能与水亲近的太原人兴奋不已,这里成了太原人最引为骄傲的城市形象代表。随之,汾河公园两岸的房地产开发成为热点,“亲水”、“水景”成为开发商们的卖楼最亮点。这里的房价也不断创下太原市的新高,最高达到每平方米一万多元,但人们依然趋之若鹜。
然而,这番来之不易的美景却让人不能不这样算一笔账,整个汾河全长710公里,6公里长(仅118分之1)的治理就花费5.6亿元,全流域整治那是怎样的天文数字!
两年再现“哗啦啦”
不过,拯救汾河,山西决策者的决心已下。新任省长孟学农在今年召开的山西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高调表示,山西今年将重点推进母亲河汾河的生态修复工作,力争通过两年的大力推进,重现昔日“汾河流水哗啦啦”的秀丽景色。
有细心人士发现,这份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环保生态的内容占到了近六分之一,篇幅之大、力度之强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其间关于汾河保护的措施主要包括:汾河沿岸市县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必须无条件达标排放,对汾河流域主要水源地区煤矿进行排查,进而关停影响严重的采矿点,以保护汾河水源;
对汾河两岸的坡地逐步实行退耕还林,以涵养汾河水源;
今年重点推进汾河的修复工作,从宁武的汾河源头到万荣的黄河入口沿线6市27县负责疏浚整治河道河床,并妥善调剂沿途用水量。
记者从山西省环保局进一步了解到的情况是,2008年汾河沿岸企业必须实现闭路循环,实现零排放,这意味着,即使经过处理达到相关排放标准也不得排放。此外,沿岸县(市、区)污水处理厂将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他市县污水处理厂2008年必须开工建设,2009年全部建成并投运。不能实现这些指标的地区,企业将实行区域、流域限批。此外,汾河边不批建含磷、氨、氮等物质的有毒有害企业。
即将进行的汾河清水复流工程包括:第一阶段主要结合春浇,通过节流、引水实现汾河不断流;第二阶段通过多部门合作解决水质问题及河道问题。山西省水利厅表示,将采取两项措施,一是在汾河下游各灌区控制用水指标,全方位实施农业节水;二是利用草峪岭隧洞适时从沁河向汾河补水,保证汾河枯水期的基本流量。
2005年,山西省提出了以汾河为重点的蓝天碧水工程,从大气治理情况看,已经摘掉了全国污染最重的帽子。如今,汾河更加强势地进入决策者的视线,“两年流水哗啦啦”的美景如期实现,正成为山西人新的愿景。
12、四代太原市民眼中的汾河变迁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2008-02-20张帆
http://www.jjxww.com/show.aspx?id=76976&cid=133
从清到浊,从生到死。汾河,这条山西的母亲河,在山西人的眼中有着怎样的变迁?
70岁的张名老人说起父亲与汾河的一段生死渊源。1937年11月间,日本人进攻太原城,张名的父亲当时是阎锡山官邸的文书,强敌来临,只能连夜渡过汾河逃难。在熟悉地形的当地人带领下,一行人涉水前行,虽然此时是枯水期,走的也是汾河最浅处,但也几次险些被淹。走走游游,经过大半夜才渡过汾河,算是捡了一条命。
同样是老辈人,从小生活在汾河边的王龙老人回忆说,1937年以前,每当春秋季节,从汾河发源地宁武管涔山上砍下的木头会运到山下的东寨镇,扎成木排,然后沿着汾河顺流而下运到太原。“可想当时的水量有多大。”
张名是上世纪50年代来到太原的。他说,那时的汾河水很大,上面只有一座日本人修建的水泥桥,很多时候两岸人货往来都要靠渡船摆渡。而且直到60年代,汾河的水都很清,夏天的时候,很多人都到汾河边上游泳,因为有暗流,每年都会淹死人。
不过,总的趋势看,汾河的水量越来越少。
60年代出生的太原市民张榕记得,70年代的时候汾河河床很宽,只在中间有一点涓涓细流,两边则是荒草丛生。还有一些地方,则被当地的农民开发成了田地,种上了庄稼。
80年代末,作家麦天枢的一部报告文学《惋汾河》在《中国青年报》与《山西文学》发表,说了这样一句振聋发聩的话:“汾河已经死了。”
这时张榕刚刚成家,婆家就在汾河边上。“气味不好,尤其是夏天的时候,蚊虫特别多,水也臭。”不过,她也记得自己和儿子一起在汾河滩上玩泥沙的日子,“水没有了,只剩下了大片干涸的泥滩。”
70年代出生的李林对汾河的印象并不深。“从记事起,那里就是一条臭水沟了。”不过,他还是记得汾河沿岸那些泉水们的死去。上小学的时候,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去晋祠公园春游。晋祠最有名的是泉水。“最早的时候,老师们只让我们远远地看看那些泉水,不让我们靠近。因为水量很大,也很深,老师们担心我们被水冲跑了。可是后来,晋祠的水越来越少,到上中学的时候,水只能淹到小腿了。再后来,突然有一天新闻里说,晋祠难老泉的水干涸了。难老泉,顾名思义,那是不老之泉呀,可居然也干了。据说,很长一段时间,为了景观需要,难老泉只能靠人工调自来水充数。”
在太原市晋源区,除了依旧闻名的晋祠,过去同样闻名的还有这里的大米。李林回忆说,这里的农民依靠晋祠的泉水灌溉,种出来的大米味道特别香,很长时间里,晋祠大米的品牌非常有名。可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晋祠没水了,农民们不得不靠汾河上游的污水净化后来灌溉,从此人们都说晋祠大米不能吃了。
但在90年代末出生的王扬眼中,汾河显然有所不同。在一篇作文中,他这样写道:汾河公园的湖面上碧波荡漾,喷泉四射,小舟畅游。湖心绿洲上翠柳依依,两岸带状公园绿草芳香,小径蜿蜒,沿河走去,“晋汾古韵”、“梨园含音”、“五环生辉”、“汾河晚渡”四个主题广场和七个景点向人们描述着汾河边那古老动人的故事。
虽然很美,但他笔下的汾河,已经被他叫做湖。王扬的家就在离汾河公园不远的高层公寓,从阳台上就能远眺到汾河公园的美景。年纪尚幼的他认为,这片需要不断靠上游水库救济才能保持清澈的死水,就是那条叫做汾河的大河。
对今年山西省提出的力争两年再现汾河美景,太原市民们都表示了期盼。不过,一位环保人士对记者回忆说,1998年,山西省也曾经掀起过一次大的汾河整治行动,当时省里提出建设四大工程,其中就包括“治理母亲河”。时任省委书记胡富国带领省五大班子领导、全体常委、沿汾河市县党政一把手100多人,从汾河源头一直走到黄河入口,走了十几天,一路现场办公,在当年那是少有的为环保造势的行动。从疏浚河道到沿岸治污造林,提出了一套全方位的治理方案。可惜,后来领导层变动,这项工程也就停顿下来。他很痛心地说,如果当年的措施能持续到现在,汾河肯定会好得多。不过,他也承认,近两年来,山西省在环保方面成效突显,大气治理有了众望所归的好转。“很明显,只要政府重视,下大力,环境就能有很大改善。”但他也很担心,“水的治理较之大气更为艰难,山西要拯救母亲河,真的需要舍得付出最大的代价。”(明天请继续收看无河的故乡――淮河篇)
13、环保局长入股"毒工厂" 毁了江华县"天然氧吧"
来源:三湘都市报2008年02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928298.html
江华瑶族自治县环保局长贺定权、纪检组长李旭最近悔青了肠子。清清白白的好官他们不做,却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被“孔方兄”给收买。他俩入股一家小冶炼铜厂,利用“电子洋垃圾”炼铜。没想到钱没捞得着几个,却把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搞得乌烟瘴气。结果,当地群众把这两个糊涂官给举报了,最近两个人一起被判了罪。打错算盘,做了这样一笔“亏本买卖”,难怪这位“贺局长”说:“这是自己一生最悔的事情。”
“毒厂”毁了“天然氧吧”
江华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江华县),素有“杉木之乡”、“天然氧吧”的美誉。然而,2005年10月的一天,在江华县码市镇秀美的群山间,冒出了滚滚黑烟。当地村民发现,在一处相对平坦的山洼,出现了一个小冶炼厂,这就是粤华金属制品厂。这个小厂设施简陋,却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生产。
很快,村民们就感受到了粤华厂带给他们的烦恼和痛苦:浓烟不断升起,笼罩在上空,人呼吸后会不停咳嗽。一些生长了20多年的枞树也被熏死。冶炼厂焚烧后残留的尾砂被随意排放到河里,河里的鱼虾没有了。村民下河洗澡,身上就发痒,常常把皮肤抓破。
看着祖祖辈辈留下的青山绿水变成了这般模样,村民们痛在心里。于是,他们开始向县环保局投诉。然而,县环保局的人到冶炼厂只是看了看,什么也没说,很快就离开了。
层层举报揪“内鬼”
见环保局态度淡漠,2006年初,村民们开始向县人大、县政府、永州市环保局和省环保局反映。江华县有关部门在接到举报信后,认为县环保局可能存在渎职行为,于是,一封封举报信被转到了该县检察院。
县检察院接到举报马上开展秘密初查,多次到实地察看,果然发现铜厂在焚烧废旧电线、电路板等电子洋垃圾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气味刺鼻难闻,周围树木大面积熏死,而且经调查发现早在1999年国家发改委就已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的小冶炼铜厂,在当地还有4家,都是经环保部门批准的。
经初步鉴定,被污染林木价值共达400余万元。县检察院当晚即对重大污染事故嫌疑人陈某某刑事拘留。通过进一步侦查发现,县环保局在各铜厂收了钱,贺定权和李旭个人还在一家铜厂入了股,分了红。2007年6月24日,江华瑶族自治县检察院反渎局对环保局有关责任人立案侦查。
环保局长获有罪判决
最近,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对贺、李作出了有罪判决。而那些躲在深山老林的“毒工厂”也终于被当地有关部门给关掉了。在2月26日召开的全省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工作会议上,省检察院将这一案例进行了公布,以此提醒各级各部门官员,权是人民给的,要好好的为人民服务。
【1】 【2】
14、环保“组合拳”如何不落空?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8年02月27日 武卫政
http://env.people.com.cn/GB/6927622.html
去年7月推出“绿色信贷”政策,今年2月接连发布“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贸易”政策,这一连串的动作,好似“连环枪”、“组合拳”,表明我国环境经济政策进入环保部门与多个经济主管部门联手设计、配套实施的实质性操作阶段。
环境经济政策是严峻的环境形势逼出来的。环境形势之所以严峻,除了对官员的环境考核问责制度尚未到位,还在于缺乏一套激励各级政府和企业长期有效配置环境资源的机制。人们有理由相信,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操作的环境经济政策,能够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与传统行政手段的“外部约束”相比,环境经济政策是一种“内在约束”力量,具有促进环保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环境治理与行政监控成本等优点,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种有效办法。
但正如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前不久总结“绿色信贷”进展时所说,环境经济政策虽然在实施中能取得阶段性、局部性成果,但与预期目标相比往往有不小的差距。
归结起来,大的障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地方保护,二是法律空白。
事实证明,地方保护会使环境经济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双高”(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短期内能够获得巨大利益,为地方带来大量财政收入,一些地方政府对这样的项目给予重点保护,他们会千方百计干预银行执行“绿色信贷”政策。这样,一些违法企业和项目有了保护伞,相对也就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致使银行缺乏执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的法律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存在不少空白,不利于环境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对于刚刚出台的“绿色保险”政策,人们担心,如果不能明确“环境污染责任险”的法律地位,一些企业可能不去投保,环境污染责任强制险更是无从谈起。
显然,不消除这两大障碍,再好的环境经济政策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消除这两大障碍,则要依靠制度和法律建设。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党政官员环境保护的问责力度;另一方面,在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中,将所有市场参与主体置身于科学合理、明确可期的法律规则之下,从而使不守规则、非法获利者受到必要的司法追究,利益受损者能借助法律手段得到及时救济,稀缺的资源能源能够通过市场得到有效配置。
在人们对环境经济政策寄予厚望之时,环境经济政策也期待各方面力量保驾护航。
15、555亿又400亿,期待渤海“碧海蓝天”重现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8年02月27日 田雄
http://env.people.com.cn/GB/6931005.html
“十一五期间,有关部门将开展主要包括工业和生活污染源综合治理行动,实施渤海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建设渤海环境监测、监视、预警、应急系统。总投资估算400亿元人民币。”这是国家海洋局最近最新公布的《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中给出的数字。由此追溯到2001年11月获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环保总局领衔实施的《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时间已经过去了7年有余。
在《渤海碧海行动计划》中,我们同样关注着这样一个数字:555亿元。国家将在2015年之前,用555亿元分三个阶段来治理并改善渤海的水环境,即到2005年渤海海域的环境污染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初步缓解;至2010年渤海海域环境质量得到初步改善,生态破坏得到有效控制;到2015年渤海海域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生态系统初步改善。
从2001年11月到2008年2月,《碧海行动计划》已经实施了7年有余。在这七年中,关于渤海水环境的改善上不仅鲜有好的消息传出,反而污染一天天在加重,向渤海偷排污水的现象也在愈演愈烈。今天,我们仍能听到专家在若干年前发出的呼吁:渤海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已到了再不及时治理,就可能在短时间内变成“死海”的程度。
国家在处理渤海环境保护问题上,的确给了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不管是当年的《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还是现在的《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都是我国政府的相关官员和专家经过实地摸底调研并最后完成的呕心沥血之作。从当年主要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城镇垃圾处理、船舶污染治理、海上污染应急和生态建设与恢复计划、生态农业渔业等方面建设的555亿元,到这次规划中规定“主要用于开展主要包括工业和生活污染源综合治理行动,建设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区,实施渤海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建设渤海环境监测、监视、预警、应急系统。”的400亿元,投入之大,涉及面之广,前所未有。
但是,为什么国家花了这么大的力气仍不见成效呢?无非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污染之重,拥有中国管辖海区面积2.6%的渤海每年要接纳全国40%的污水。另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渤海沿岸超标排放的排污口比例高达90.4%,导致渤海海域污染严重,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为2万平方公里,占渤海总面积的26%。其中严重污染和轻度污染海域面积均比2005年增加1000平方公里!而且,渤海是个相对封闭的内海,外洋流进入循环难,水体交换能力很差,一个完全的水体交换循环需要至少需要30年!二是管理之乱,因为渤海的环境治理涉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水利部、农业部、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等部委以及环渤海三省一市,在职能分配和界定上难免交叉和顾此失彼,即出现了一定的管理问题。三是落实不利,沿海一些污染企业牵动着当地的财政收入,很多的时候一些地方为了一时之利对一些违法乱纪的企业偷排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四是一些化工企业的环保意识淡薄,经常与执法和监督部门玩“猫抓老鼠”的游戏,一些企业的环保设备形同虚设,也是为了做做样子,糊弄检查。
这次《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出台同时也反映出国家对渤海更加关切了。如今,环保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洪流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时刻,在环保风暴一次次砸向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和领域的时刻,我们期待这先后近1000亿元的投入能在渤海的平面上砸出更持续、更具震慑力的波澜来。
相信渤海的碧水蓝天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