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二月二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二月二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2008-02-20

环境资讯:

1中国新闻网:  国务院批复海河太湖辽河松花江流域防洪规划

2、新华网:    今年春夏淮河以北地区面临较严重干旱

 

地方信息:

3、大河报:   河南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 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

4、新华网:   2007年山西省69家企业环保"不合格"

5、南方日报:  广东启动珠三角应急水源地勘查评价项目

6、新华网:   云南西双版纳对境内澜沧江水域实行禁渔

 

重大水事:

7、新华网:   第三大水电站金沙江向家坝电站今年底实现大江载流

 

污染信息:

8、东方早报:  南京融雪剂导致植枯萎 长江大桥千疮百孔

 

深度报道:

9、第一财经日报: “绿色保险”尴尬 

10、中国经济时报: 青海湖在“消瘦” 花开之日,鱼亡之时?

11、人民网环保频道: 抗雪救灾VS水源污染 融雪剂岂能“一撒了之”?

12、检察日报:  浙江皂树村"毒水"调查:环保局称上访者"刁民"

13、人民日报海外版: 地球不能承受之重 

 

环境时评:

14、工人日报:  实施“绿色经济政策路线图”意义何在?

15、人民网-人民日报:  华南虎何以“跑”不过藏羚羊?

 

 

 

1、国务院批复海河太湖辽河松花江流域防洪规划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8年02月20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2-20/122014978811.shtml

  中新网2月20日电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日前分别批复海河、太湖、辽河、松花江流域防洪规划。原则同意水利部关于审批海河、太湖、辽河、松花江流域的防洪规划,要求各部门认真组织实施。

  国务院原则同意《海河流域防洪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要求力争到2015年,海河流域中下游地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永定河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北京、天津市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石家庄市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中等城市防洪标准达到20-50年一遇,重点支流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保护沿海城市、港口的海堤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其他海堤防洪标准达到30年一遇。到2025年,建设较为完善的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与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

  国务院原则同意《太湖流域防洪规划》。要求力争到2015年,太湖流域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重点防洪工程按照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上海市黄浦江干流及城区段按1000年一遇高潮位设防,城区段海堤按200年一遇高潮位加12级风设防;杭州市老城区段堤防按500年一遇高潮位设防;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市按100年一遇洪水位设防,其中苏州、无锡和常州市中心城区按200年一遇洪水位设防;其他县级城市按50年一遇洪水位设防。到2025年,太湖流域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

  国务院原则同意《辽河流域防洪规划》。要求力争到2015年,辽河干流石佛寺至盘山闸段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其他主要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沈阳市主城区防洪标准达到300年一遇,抚顺、本溪、辽阳、盘锦市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其他地级以上城市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到2025年,辽河流域形成比较完整的防洪减灾体系,重点防洪保护区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

  国务院原则同意《松花江流域防洪规划》。要求力争到2015年,哈尔滨、长春市的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其他地级以上城市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等主要粮食生产基地的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到2025年,松花江流域建成比较完整的防洪减灾体系,干流各主要防洪保护区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

2、新华网:今年春夏淮河以北地区面临较严重干旱

来源:新华网2008年2月20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9376

新华网北京2月20日电(记者于文静)记者20日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今年春夏中国气候趋势为旱重于涝,春播气候条件总体偏差,东部地区以少雨干旱为主,尤其是淮河以北地区春旱严重,大兴安岭森林火险等级偏高,高温热浪比常年同期偏强,台风活跃。

根据中国气象局对2008年中国春夏气候趋势展望,春季,中国东部地区以少雨干旱为主,其中吉林和辽宁大部、内蒙古东部、华北南部、黄淮、粤桂北部春旱可能较为严重,须加强抗旱工作;大兴安岭森林火险等级偏高。华南南部地区早稻播种期气候条件较常年同期偏差,华南北部较常年同期偏好;江南地区春播气候条件偏差。

夏季,少雨范围比多雨范围大,旱重于涝,长江下游至江南北部可能出现高温干旱。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高温热浪比常年同期偏强。受拉尼娜现象影响,夏季台风活动偏多,初夏生成台风和汛期影响中国的台风可能较为活跃,并有利于北上台风的活动。

3、河南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 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

来源:大河报2008年02月2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900714.html

  为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我省将进一步对各省辖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作为对各省辖市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记者2月19日获悉,省政府近日下发《河南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试行)》。《办法》规定,各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以各省辖市政府与省政府签订的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责任书或者省政府下发的污染减排文件为依据。经省政府审定后的考核结果,交由组织部门,作为对各省辖市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对通过年度考核的省辖市,省政府环境保护、发展改革、建设、财政部门优先加大对该市污染治理和环保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并进行表彰奖励;对未通过考核的省辖市,将暂停该地区所有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并撤销该市的环境保护或环境治理方面的荣誉称号。对未通过年度考核且整改不到位,未按国家、省要求建设必需的污染治理设施及采取有效措施减排的,或因工作不力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由监察部门按照规定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记者王 映)

4、2007年山西省69家企业环保"不合格"

来源:新华网 2008-2-20

http://www.cfej.net/Environment/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135

2月19日,记者从省环保局获悉,去年山西省有69家企业在环境行为等级评价中,被分别评为存在不同程度违法行为的红色等级企业和黑色等级企业。

企业环境行为等级是环保部门根据企业遵守各项环保法律法规等情况,对其综合评价确定的等级,分为绿色(优秀)、蓝色

(良好)、橙色(基本达到要求)、红色(违法)和黑色(严重违法)五级。对绿色等级企业,环保部门将给予一系列奖励和优惠,对红色和黑色等级企业,将责令纠正违法行为,限期治理,并处以罚款、甚至关停。企业环境行为等级,也是政府及银行、证券、工商、税务、国土资源等部门和机构对企业管理的根据,是企业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内容。

2007年,省环保局对124家中央和省属国有企业进行了评价,太原、阳泉、长治、晋城、朔州、忻州、晋中、吕梁和运城9个市的环保部门对辖区内的399家省属以下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进行了评价,其中,全省共有57家红色等级企业,12家黑色等级企业。

位于太原市的山西省轻工建设公司和尖草坪区金园加气混凝土厂被评为红色等级企业,西山煤电集团公司西山煤气化公司和太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焦化公司被评为黑色等级企业。

5、广东启动珠三角应急水源地勘查评价项目

来源:南方日报 2008年02月20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2-20/130814978888.shtml

  本报讯 (记者/陈韩晖 通讯员/刘如春 杨焕星) 笔者昨日从广东省地质勘查局获悉,由广东省财政厅安排1000万元作为地质勘探事业费开展的民心工程———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应急水源地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项目,日前开始启动。

  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社会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突飞猛进,人口数量的大量增加,水污染状况的不断加剧,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矛盾也日益尖锐;地下水丰富的地区一部分尚未探明,另一部分由于不合理开采引发地面塌陷,地下水资源允许开采量及资源潜力需要重新评价。为建立该地区战略性后备应急水源地,防止突发性水资源事件(如工业污染、咸潮等)的发生,迫切需要开展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勘查评价。

  省地质勘查局现有水文地质资料显示,珠三角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堪称一块尚未被重视和利用的水资源“处女地”。

  据该项目的负责人、广东省地质勘查局水文工程地质一大队副总工程师卢耀东介绍:项目将通过开展1:5万专门水文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钻探等工作,提供8至10个地下水应急后备水源地,建立上至6组(约30眼)应急供水备用井;建立应急水源地地下水资源信息数据库;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发展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及制定供水方案提供水文地质依据,并提供社会公众信息服务。

6、云南西双版纳对境内澜沧江水域实行禁渔

来源:新华网 2008年2月20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9384

新华网昆明2月20日电(记者李倩)记者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获悉,从2月1日开始到4月底,西双版纳境内的澜沧江水域实行禁渔,以保护澜沧江野生渔业资源,促进渔业生产及沿河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景洪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苏有才说,2月1日至4月30日期间,禁止在景洪市辖区江河内从事一切捕捞作业活动,其中,澜沧江景洪电站至流沙河口江段为全年禁渔区。宾馆、饭店等严禁收购、加工、出售野生鱼类。

澜沧江-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全长4880公里。在中国境内被称为澜沧江,经云南西双版纳出境后被称作湄公河。

“澜沧江里的野生鱼类有174种,2至4月是野生鱼类的繁殖期,如果任由渔民随意捕捞而不加以控制,澜沧江里的渔业资源很快就会被破坏。”苏有才说。

云南省在2003年出台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澜沧江保护条例》,以立法的形式保护澜沧江的生态资源。

《条例》规定,澜沧江流经西双版纳州境内的188公里水域和沿岸的自然资源都要进行保护,在澜沧江水域内禁止一切有损于河床、堤岸、自然景观的行为;不得弃置、堆放阻碍行洪、航运的物体;在航道内不得弃置沉船,不得设置碍航渔具,不得种植水生植物;禁止在澜沧江水域内炸鱼、毒鱼、电力捕鱼或捕杀国家保护的水生动物等等。

7、第三大水电站金沙江向家坝电站今年底实现大江载流

来源:新华网2008年2月20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9353 

 

新华网宜昌2月20日电(记者 江时强)中国第三大水电站——金沙江向家坝电站今年底将实施大江截流。这是正在召开的中国三峡总公司2008年工作会议传出的消息。

向家坝电站坝址位于四川、云南两省交界的金沙江下游河段上,静态投资289亿余元,总装机600万千瓦,年发电量300亿千瓦时,水电装机规模仅次于三峡电站和溪洛渡电站,位列中国第三。向家坝电站2006年11月底正式开工,预计2012年首批机组发电,2015年完工。

根据设计安排,向家坝电站今年底要实现截流目标。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说,向家坝电站截流的关键在于水库移民,水电站淹没涉及四川、云南省6个县,淹没区人口近8.89万人。切实做好截流前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同时启动库区农村移民搬迁安置、城集镇新址建设以及专项设施复建工作。

长江宜宾以上被称为金沙江,其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12亿千瓦,占中国水能资源总量的16.7%。

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授权,中国三峡总公司负责建设、运营金沙江下游河段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4座巨型电站,装机总容量为3850万千瓦,相当于两个三峡电站,年发电量为1744亿千瓦时。

目前,溪洛渡、向家坝电站正处于施工高峰,乌东德、白鹤滩电站正在进行前期勘测和施工准备。三峡工程已进入收尾冲刺阶段,中国三峡总公司已将建设重点转移到了金沙江流域。

8、南京融雪剂导致植枯萎 长江大桥千疮百孔

来源:《东方早报》2008年02月2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899296.html

  [提要] 在遭遇了持续暴雪冰冻灾害后,广东出现了疑似因氯盐融雪导致饮用水源污染事件。大雪“后遗症”同样困扰着南京,由于冰雪融化、车辆和机械碾压,刚修过的长江大桥再度“千疮百孔”;融雪剂的副作用也有所显现,部分行道树和绿化带出现枯萎发黄;至于是否造成土壤盐碱化,目前尚未观测出来。

  在遭遇了罕见的持续暴雪冰冻灾害后,广东部分地区出现了疑似因采用氯盐融雪导致饮用水源污染事件。尽管水源经测试未受影响,但大雪“后遗症”同样困扰着古城南京———由于冰雪融化、车辆和机械碾压,前不久刚刚大修过的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面再度“千疮百孔”;氯盐融雪剂的副作用也有所显现,部分行道树和绿化带出现枯萎发黄。

  铁链防滑压出“8000多个坑”

  1月26日以来,南京遭遇持续特大暴雪的侵袭,部分城市道路因融雪剂侵蚀、大型扫雪机械和装上防滑链车辆的碾压,产生了很多坑洞,对道路通行能力产生了较大影响。

  早报记者昨日从该市市政公用局获悉,该局市政养护人员近日对全市城区的道路坑洞进行了一次摸底普查,共查出道路坑洞等8000多处;随后该部门采用沥青、混凝土等尽最大可能对坑洞进行了填补修复。

  早已不堪重负的南京长江大桥也未能幸免,暴雪后又添“新伤”:由于大雪使得与高速公路相接的南京长江二桥、三桥等相继关闭,大桥成了当时该市过江唯一通道,不少大型车辆防滑铁链严重损坏桥面,以致大桥桥面在连续几年修补之后再度“千疮百孔”。

  去年11月,上海铁路局南京桥工段组织专家进行了荷载测试,并“对症下药”进行了为期两周多的维修。但这场大雪,在彰显了大桥重要性的同时再度引起人们对其“体质”的关注。尽管2月4日该市曾对大桥由北向南的桥面进行修补,但如今桥面坑洞仍然较多,车辆经过大桥南堡下桥处时颠簸晃动,不少以往过惯大桥的乘客甚至首次感到心惊胆战。

  融雪剂发威路边植物泛黄枯萎

  为了尽可能减少暴雪对出行的影响,南京在除雪中同样用盐量惊人。根据该市应急管理办公室对该市防雪灾工作的记载,1月底该市盐务部门就为化雪调集了2500余吨盐,仅1月27日夜间至28日中午,该市就洒盐470余吨、防滑料180吨。尽管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的实时监测显示,融雪剂并未影响该省饮用水源,但由于不少撒过氯盐后的积雪堆放路边,已经对一些路边植物产生影响。

  有市民发现,该市行道树之一香樟在大雪前还是郁郁葱葱,但如今却出现叶片发黄的迹象;路边灌木丛里的冬青、小叶黄杨有的甚至已经枯萎。该市园林局副总工程师陈雷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规模使用氯盐融雪剂很可能会造成土壤盐碱化,影响行道树、绿化带等存活,但目前具体影响尚未观测出来。据介绍,该局拟对市区主干道旁的土壤设点进行全面监测。“但如果土壤真的被污染了,也没有什么好的补救办法,大规模地深层换土并不现实,只能建议相关部门以后除雪时少用氯盐融雪剂。”陈雷表示。

  由于降雪量太大,南京不少积雪至今仍未消融,堆积在路边。该市市容局相关负责人向早报记者介绍,目前路边的积雪一般都是当初撒过盐的,而且不少跟垃圾混杂在一起,该局要求将其视同垃圾处理,进行填埋。但有部分环卫工人为了省事将其倒入窨井。有关人士表示,含盐积雪对管道腐蚀不会太严重,消融后会和生活污水一起处理。

9、“绿色保险”尴尬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8年02月1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2/19/content_7631947.htm

    环保总局和保监会今年将在危险化学品、石油化工企业及危险废物处置企业和行业中,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近期还将与证监会联手推出“绿色证券”实施办法

    别涛将一张纸推给记者,这是他为即将出笼的“绿色保险”找到的几条政策依据。作为国家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别涛几乎在环保总局每一项政策出台时,都会主动地向外界提供新政策的法律佐证。

    昨日,由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制定的《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对外公布。本月15日,上述两部门提前召集部分记者进行了小范围的新闻通气。

    根据《意见》要求,两部门将于今年对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危险化学品企业、易发生污染事故的石油化工企业和危险废物处置企业,特别是近年来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业和行业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试点工作。

    “这是继‘绿色信贷’后,环保总局联合有关部门推出的第二项环境经济政策。”别涛说,但该政策“暂时还不具备强制实施的法律基础”。保监会财险部副主任董波也承认:“由于现在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目前还只能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来做。”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表示,环保总局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搭起一套环境经济政策的框架。按照设想,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将涉及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等多种经济手段。据权威人士透露,环保总局近期还将与中国证监会联手推出“绿色证券”实施办法。

    “绿色保险”路线图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潘岳昨日称,7555个大型重化工业项目中,81%布设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45%为重大风险源。而相应的防范机制却存在缺陷,导致污染事故频发,严重污染环境,危害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

    “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接报处置的突发环境事件达到108起,平均每两个工作日一起。”潘岳说,过去一旦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在巨大的赔偿和污染治理费用面前,事故企业只得被迫破产,受害者得不到及时的补偿救济,造成的环境破坏只能由政府花巨资来治理。受害者个人、企业、政府三方都将承受巨大损失。

    潘岳相信,如果企业参加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一旦事故发生,由保险公司及时给被害者提供赔偿,企业避免了破产,政府又减轻了财政负担,这符合三方的共同利益。

    《意见》明确,“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损害时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完成这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路线图,将分“两步走”:第一步,“十一五”期间,初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第二步,到2015年,基本完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风险评估、损失评估、责任认定、事故处理、资金赔付等各项机制不断健全。

    “国际上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运用已经十分广泛。”潘岳称。而在我国,环境责任保险除了在公众责任保险和第三者责任保险中略有涉及之外,整体上属于空白地带。

    谈及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政策依据,别涛举例说,2007年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中就要求:“研究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意见》提出,环保和保险监管部门要积极推动相关领域的立法工作,确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法律地位,在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环保法律法规中增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条件成熟的时候还将出台“环境责任保险”专门法规。

    缘起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2005年底发生的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直接推动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出台。”别涛告诉记者,事件发生后,国内学者提出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问题。

    董波向记者表示,保监会对环保总局提出开辟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业务的态度非常积极。但他并不认为这是环保部门为保险公司“揽到了一笔生意”。他解释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全国保险公司每年7000亿元的业务总量中,所占的份额会非常小,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非常巨大的。对保险业来说,开辟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在回答记者有关承保标的及赔偿标准时,董波称,现阶段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标的以突发、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直接损失为主。除危险化学品、石油化工、危险废物处置等三类企业外,其他类型的企业和行业也可自愿试行。具体试点方案由环保部门和保险监管部门提出。

    据悉,环保部门、保险监管部门和保险机构三方面将各司其职。环保部门提出企业投保目录以及损害赔偿标准;保险公司开发环境责任险产品,合理确定责任范围,分类厘定费率;保险监管部门制定行业规范,进行市场监管。

    而在试点区域上,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环境政策处处长原庆丹透露,将在浙江宁波、河南、重庆、苏州等当地政府比较积极的地区先行试点。

    “全国没有统一的时间表和标准,关键还是靠当地的保险公司开发出适合本地需要的保险产品。”原庆丹说。保监会财险部产品处副处长曹海菁也认为,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政府的推动作用固然重要,但更主要的还是要遵循市场规律。

    “实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并不意味企业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污染。”潘岳特别指出,因为环境保险的收费与企业污染程度成正比,如果企业发生污染事故的风险极大,那么高昂的保费会压得企业不堪重负。保险公司还会雇用专家,对被保险人的环境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这种市场机制的监督作用将迫使企业降低污染程度。

    争议中上路

    据悉,华泰保险公司去年底在国内保险公司中首家推出了“场所污染责任保险”及“场所污染责任保险(突发及意外保障)”两款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并通过了保监会的备案批准。华泰保险公司承诺在提供保险保障的同时,还会为企业提供与此相关的风险管理服务。

    而根据《意见》要求,环保部门与保险监管部门将建立环境事故勘查与责任认定机制、规范的理赔程序和信息公开制度。发生污染事故的企业、相关保险公司、环保部门应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公开污染事故的有关信息。在条件完善时,要探索第三方进行责任认定的机制。

    不过,据记者了解,在两部门试图率先试点的三类企业中,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感兴趣的不多。

    “可能大家已经注意到我们两部门去年做过的一次调查。”董波对记者说,包括中石油、中石化等在内的一些行业巨头已表示,“对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工作予以支持,但是目前不宜把大型化工企业纳入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的范围内。”这些企业还对该保险能否满足环境风险保障需求存在疑虑。

    环保总局日前公布的一份题为《关于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调研报告》称,中石油、中石化集团公司的理由是:公司财力雄厚,可自行解决污染赔偿问题;与现有的保险和基金制度不好协调,如中石油、中石化设有“安全生产保证基金”,该基金已经涉及环保方面;一些污染责任损害,如油污损害的赔偿限额很大,担心国内保险公司不具有承保能力;建议将环境污染责任险计入企业生产成本。而一些保险公司则希望完善相关法律,辅以必要的政府行政推进,并妥善解决再保险支持问题。

    对此,董波指出:“某些风险规避机制,在事故发生后可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当环境污染责任作为一项制度推进的时候,任何企业都没有特殊性。”而对于国内保险公司不具有承保能力的说法,董波笑称,保险业有一句话:“没有赔不起的保险,只有买不起的保险。”

    别涛对记者说:“尽管目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还不具备强制性,但我们会通过引导,逐步使其具有强制力。目前将借助环保部门已有的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等制度,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落实。”(章轲)

10、青海湖在“消瘦” 花开之日,鱼亡之时?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02月2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902599.html

  青海湖之于青海,如同故宫之于北京。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2月初,我们在当地朋友的陪伴下驱车踏上了有1300多年历史的“唐蕃古道”湟源峡谷段,目的地是我国最美的高原湖泊——青海湖。

  “如果你们夏天来这里就更好了,青海湖的夏天美极了。满眼的翠绿、粉红、嫩黄,各色的野花织就了一幅铺绒展翠的天然地毯。而湖水纯净得更像是一块无暇的翠玉。”同行的任主任曾在格尔木当过兵,对这一带很熟悉。他一边开着牛头越野一边给我们做着介绍。

  尽管我们来的季节不是太理想,但冬日的“古道”别有一番景象。放眼望去,碧空如洗,天色湛蓝;草地也披上了“银装”;远处,身着藏裙的牧羊女正悠闲地赶着羊群……无怪乎,西部歌王王洛宾会在这里创作出传世名作《在那遥远的地方》。

  “唐蕃古道”上的印迹

  “这里曾是古代最著名的‘茶马互市’市场,当时藏族牧民与内地商人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当我们穿越湟源峡谷到达湟源县城时,任主任告诉我们。

  而如今这个唐蕃古道和丝绸南路上的要塞,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已成为青海省的文化与经济的重镇。我们经过这里时正值春节,湟源县城更是一番热闹的景象,熙熙攘攘的人群正忙着走亲访友。

  从湟源继续行进100公里,农庄耕地慢慢地消失在身后,取而代之的是苍茫无际的草原,这时便到了青海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分界线——日月山。日月山,在唐代以前名叫“赤岭”,因其山石都是赤色而得名。

  远远望去,便能看到山隘上立着的青石碑,走近后看到青石碑上刻有“日月山”三字。山顶修有遥遥相望的日亭和月亭,山南脚下便是流向独特的倒淌河。据说,文成公主在赴藏途中,到达日月山时,回首不见长安,西望一片苍凉,思念家乡和父母,悲恸不止,流泪西行,公主的泪汇成了这条倒淌的河……

  “那远去的女子,她内心在想些什么?无人知晓。在宏大的历史面前,个人显得无足轻重。”心里正在为首位踏上唐蕃古道的文成公主慨叹,无意中回头看了看车上的仪表盘,天哪,这里的海拔已升到“3510米”。也许是心理作用,此时忽然感到呼吸困难起来。

  “冬天‘日月山’的门票也25元一张了,真贵呀。”任主任喃喃地说。据说,自青藏铁路通车后,被“滚滚客源”冲昏头脑的部分景区,从去年开始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涨价潮”:青海湖151景区门票从50元上涨为110元,青海湖鸟岛从48元上涨为138元。

  据当地媒体报道,景区门票的跟风涨价,也带动了当地群众“圈地收钱”。青海湖边的“野景点”比比皆是,占地为王,“宰”客成风:游客留影收钱,纪念品强行买卖,上个厕所收“高价”,车辆路过也要留下“买路费”。“野景点”点多面广,对景区生态环境直接造成危害。

  花开之日,鱼亡之时

  过倒淌河不久,就可望见著名的青海湖了。青海湖蒙古语叫“库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都是“青色的海”的意思,青海也因此而得名。数十万年前,广阔的青海与西藏地区还是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后来大地渐渐隆起,海退向东方,沧海桑田,在巨大的造山运动中,一个巨大的咸水湖渐渐形成了,这就是青海湖。

  买了票进入景区,偌大的景区就我们四名游客,估计是冬季天冷加春节的缘故吧。

  此时的青海湖银装素裹,浩瀚碧澄的湖面,冰封玉砌,就像一面巨大的宝镜,在阳光下熠熠闪亮。四周的群山和草原已变得一片枯黄,远处是皑皑白雪的山峦。

  “夏秋季节,青海湖的周边,辽阔起伏的千里草原就像是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毯,湖畔大片整齐如画的农田麦浪翻滚,金色的油菜花芳香四溢;每年春夏是青海湖最美的时节。”陪伴我们的景区管理人员老徐自豪地赞美着青海湖的美丽。

  “碧水倒映着雪山,花香鸟鸣;风季一到,湖面一反常态,卷起惊涛骇浪。晴天,水天一色,湖的颜色湛蓝湛蓝,天气一变,湖水顿时变成青绿色。正因为这些,2005年青海湖被评为我国最美的五大湖之一,并高居首位。”

  “不过,10年前的青海湖更美!”老徐听说我们是第一次来青海湖,加上游客也少,很是热情。

  “而这些年,青海湖日渐消瘦。花开之日,也是鱼亡之时。”

  “青海湖”瘦了

  “花开之日,鱼亡之时?”看到我疑惑的表情,老徐笑着说,每年五六月份,青海湖畔一片片金色的油菜花在灿烂的阳光下绽放。初到高原的人们,大都会被如画的美景吸引。

  “而每年的五月,在注入青海湖的河流上,却又是另一番情景。缘于古老的传统,青海湖中的湟鱼要顺流而上,到上游去产下它们的宝宝。谁知,这些年河水减少,成百上千的湟鱼搁浅在河道中,有时陈尸可达半米左右。它们痛苦挣扎着死去,腹中还怀着没有发育完全的卵……那情景真是既伟大又惨烈!在场的许多人都不禁潸然泪下。”

  “这一切都是因水而起。”

  上世纪50年代,环湖人口只有2万多人,但是现在已经是10多万人。人要吃饭,就进行掠夺性地开发垦荒。90年代,为追求经济利益,环湖地区大面积种植油菜,短短几年时间内上马了6个国营农场,开垦荒地30万亩。地方和农民也蜂拥而上,开垦荒地5万亩。为了浇这些地,大部分河流被人们筑坝截断。大部分水改变了千百年以来的方向,不再从河道流过,而是被引入灌溉渠,去浇灌大片的农田。据统计,青海湖周边共开垦了64万亩农田,而青海湖补给水量却下降了60%。

  “人与湖争水,湖哪是人的对手,结果就是青海湖日渐消瘦。从此,花开之日,便是鱼亡之时。”老徐痛心地说。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政府和百姓已经逐渐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老徐说。

  据了解,2001年,青海湖环湖地区40多万亩耕地开始退耕还草,目前已经完成总量的80%。同年,青海省还启动十大工程治理青海湖生态,治理范围涉及到青海海北、海南、海西3个自治州的4个县、23个乡。计划在今后30年内在湖区投入50多亿元,使湖区流域生态发生根本性改变,并建立起良性循环的湖区水体生态系统。

  返回西宁后,我们从青海省发改委了解到,从今年开始,我国将投资15.67亿元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综合治理。

  青海省发改委农牧经济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07年12月29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这标志着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即将启动实施。

  “现在青海湖周边,大部分的农田又重新恢复成草原。虽然在湖畔仍然可以看到金灿灿的油菜花迎风招展,那是刻意留下的、为数不多的景观带。每年,人工繁殖的鱼苗还会被放流到青海湖中,至今为止已有700多万尾鱼苗被放流,鱼苗在这片蓝色的湖泊中安静地成长,与它们自然生长的兄弟姐妹一起,共同维系湟鱼家族的繁荣。”

  不过,仍有专家警告,生态环境破坏易,修复难。青海湖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现有的保护措施能否让悲剧真的不再继续?人们仍然不无担忧。(记者 毛晶慧)

11、抗雪救灾VS水源污染 融雪剂岂能“一撒了之”?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8年02月20日 王 羽

http://env.people.com.cn/GB/6898527.html

  随着天气逐渐转暖,各地冰雪灾情已然大幅缓解,各项后期恢复工作也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纷至沓来的捷报中,持续近一个月的阴霾将会逐渐成为人们往日的记忆,群情激昂的抗雪救灾行动也将成为人们记忆深处最新最真切的感动。随之而来的,应当是慢慢享受初春季节这明媚的阳光了。

  然而,广东韶关乳源大桥镇的数千村民们此时却如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村蓄水池的水突然都变成苦咸的、涩涩的,不少村民喝了都发烧、呕吐。”16日上午,广东韶关乳源大桥镇的村民向记者反映了该情况。(2月17日《北京晨报》)

  笔者看到,逐渐回暖的天气让小村内的冰雪开始消融,村旁田地里积水足有三四十厘米,就是这样一个“水源充足”、水满为患的地方,当地村民却无水可喝。经过初步调查,春运期间,撒落高速公路的千吨融雪剂是此次水源污染的祸首。

  在前段时间的抗雪救灾过程中,不少地方为了尽快清除路面积雪,使用了大量工业盐等融雪剂。例如湖南全省高速公路2天投入千吨工业盐除冰;武汉连日来每天用于融雪防冻的工业盐消耗量都在500吨左右;无锡自1月27日夜后的几天时间内先后在市区62座公铁立交和重点桥梁撒下了230多吨工业盐融雪剂,当地传媒称用于融雪的工业盐储备丰富,并总结效果显著的“撒盐经验”……一时间,报纸上、电视里到处都是撒盐除冰这样的“各地抗灾救灾的重要举措”新闻。

  笔者查阅相关资料显示,工业盐又名亚硝酸钠,它广泛用于建筑施工,制造染料、药物和用作防锈剂,并大量用于印染、漂白等方面。它与食用盐不仅同属盐类,外观也很相似,都是白色晶状颗粒,密度也几乎相同,都有咸味。然而,亚硝酸钠却是毒性很强的无情 “杀手”。当人体摄入0?3~0?5克亚硝酸钠,即可引起急性中毒,3克即可致人于死地,人体一旦中毒,十几分钟就可发病。由于缺氧,可出现头晕、腹泻、心悸,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发生抽搐,昏迷,如抢救不及时,或摄入量过多,就会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环保部门有关负责人也表示,路面工业盐融化后,随雪水流淌,可能会促使土壤盐碱化,污染地下水,破坏植被,甚至危害人体,在人口居住密集区,工业盐除雪融冰应该慎用。

  如此,抗雪救灾能这样“一撒了之”?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雪冰封路之际,千方百计保证交通的畅通是压倒一切的工作,成千上万吨的工业盐融雪剂的确起到了快速缓解灾情的重要作用,然而,灾情过去了,工业盐却随着雪水流入公路边周边居民的饮水源中,形成水源污染。面对日常生活及身心健康均遭受严重影响的村民,我们该思考些什么?

  相关部门求胜心切然理性不足

  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中,首要的是保障交通道路畅通,还是防范融雪剂污染?这似乎成了一个两难的选择。在中央政治局提出的“保路保电保民生”七字救灾方针中,“保路”排在第一位。于是乎各地相关部门唯“保路”是瞻,无不将“快”字放在了首位,而忽略了“好”。事实上,“保路”任务并非只有使用融雪剂一个办法,人工除雪、撒稻草、撒煤灰等等都是可供选择的办法。而我们相关部门均不同程度上采用了融雪剂这个下下策,唯求速度第一。

  专业人员责任缺失

  作为专业人员,不可能不知道工业盐的特性及危害性,然为何在救灾行动中鲜有清醒的呼声?事实上,当时就有市民质疑,这么多工业盐融化后,会不会对水源造成污染?而一些所谓的“专家”却信誓旦旦地告诉民众不必杞人忧天,因为在融雪融冰的过程中,工业盐会被稀释,就算流入水源,只会被再次稀释,不会影响水质。而今,除了广东乳源,其他地方也或多或少陆续显出了撒盐除冰的“后遗症”:土壤盐碱化、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绿化植被大面积遭到破坏……灾区群众在刚刚躲过冰雪大劫之后,又面临着融雪剂造成的次污染威胁。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某些地方政府处理突发灾害应急机制不尽完善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面对暴雪袭击的主要做法是尽量使用铲雪车机械扫雪,少用融雪剂,以保护自然环境,美国的一些州甚至已经彻底禁止使用盐来融雪。

  在国内,哈尔滨、沈阳、天津、北京等北方城市,亦对工业盐除雪保持着足够的警惕。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多年前就专门出台了《哈尔滨市水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冬季在道路上用盐融雪;北京则明令禁止将含有融雪剂的冰雪堆放于绿地、树池及其他融化后有可能影响植物生长的地区内;在去年的除雪工作中,大连一名副市长更是直言:用盐除雪是最笨的做法,是对城市的犯罪。

  相比之下,除去经验不足,今次雪灾也充分暴露出一些地方政府在处理突发灾害时的应急机制极为不健全,应急措施较为单一,没有以一个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整个城市、整个地域的经济生态平衡发展的严重问题。

  民众环保意识普遍薄弱,亟需加强相关常识

  虽然环保已经成为现今工业社会发展中所日益提倡的主题,然而环保意识却渗透在社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每时每刻、每个人。并且融雪剂污染已经不是第一次引起民众注意了,早在2002年冬季,北京为解决交通问题而撒放的融雪剂共造成4000多株植物失去生命,而2004年冬季的融雪剂对植物的伤害已经于次年显现出来:长安街沿线、西外大街等部分路段中心隔离带和分车带绿篱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枯死亡现象。这些现象媒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报道,然而事实证明并未引起民众的警惕。

  同时,融雪剂污染现象也使另一个问题浮出水面:环保常识亟需在社会上加大力度宣传普及。正所谓“无知者无畏”,我们无所畏惧地破坏环境,正因为我们“无知”!

  可喜现象

  然而,在一片忽略生态因素只知奋力抗击冰雪的快速节奏曲中,我们也听到了一些和谐之音。

  据报道,据江苏省南京市容和环保部门介绍,节后在南京市政府的要求下,下雪时为了保障交通,那些撒过盐的主干道上,未融化的积雪都全部集中运送至郊外的垃圾填埋场处理,主干道上的盐水也通过下水道被送至污水处理厂,将对城市的环境影响降到最低。

  另据悉,贵阳市开阳县考虑到撒工业盐融化积冰时,有可能会污染水土,该县通过全城动员的办法,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环保除冰清除行动,没有在城区道路上撒工业盐,而是采用铲子加锤子消除道路结冰土办法。尽管这种办法较为原始和费力了许多,可却有效防止掺杂了工业盐后,溶解的路面冰水渗透到地表造成的污染。类似的土办法在其他雪灾地区也有很多。这些土办法融雪却内涵了环保意识与科学发展的理念。

12、浙江皂树村"毒水"调查:环保局称上访者"刁民"

来源:《检察日报》2008年02月2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898637.html

  村民:山上的水有毒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仙渡乡皂树村是距离丽水市40公里的一个小山村,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以种水稻和柑橘为生,生活虽然说不上富足但也安逸。然而从2005年起,许多村民却突然搬走了,因为在村里流传着一种说法,“山上流下的水有毒”。

  2007年11月22日,记者来到浙江省丽水市的皂树村。一位村民把记者领到了一条小溪边。记者看到,小溪里的水草已经枯萎了,溪边的岩石呈现出红褐色,就连离小溪不远的农田的土地也呈红褐色。 村民说,以前土地不是红色的,“那都是水流过去变红的”。

  “不能洗手,会出毛病的”,当记者准备把刚刚粘在手上的泥土洗掉的时候,村民的一句话让记者本能地把手抽了回来,“这里红水淌过的地方花草和鱼全都死掉。”

  就在记者和这位村民攀谈的时候,又有两个路过的村民也凑了过来,他们告诉记者